2008主管中药师基础知识中药学复习资料(一)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14页


3、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用药原则: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具体说,温热药多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风寒湿痹、血寒经闭等阴寒证;寒凉药则主治实热烦渴、温度发斑、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痰热咳喘、高热神昏等阳热证。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若为寒热错杂、阴阳格拒者,当采用寒热并用佐治之法治之。掌握四气理论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窑,以免伤阳;在炎热的夏季无寒证者不可随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二、    五 味
1、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具酸味。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