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9页
肝细胞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因此只能生成酮体,不能氧化酮体。酮体生成后由血液运往肝外组织。
3.酮体的利用
酮体是在肝外组织中氧化利用的。β-羟丁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乙酰乙酸硫激酶或琥珀酸单酰CoA转硫酶催化下,转变为乙酰乙酚CoA,然后硫解为2分子乙酰CoA,后者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
丙酮不能按上述方式氧化,可随尿排出,血中浓度过高时,还可经肺呼出。
4.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
酮体是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的正常中间产物,是肝输出脂肪酸类能源物质的一种形式。由于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便于运输,且易通过血脑屏障和肌组织等的毛细血管壁,所以是肌组织、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当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代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当酮体生成增多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见于长期饥饿、高脂低糖膳食、糖尿病等),即可导致血液酮体浓度增加,并可随尿排出,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第3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62:锥体束征;
1.检查方法
(l)Babinski征(巴宾斯基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用竹签沿患者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根部并转向内侧,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
(2)Oppenheim征(欧本汉征):检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患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戈登征):检查者用手以一定力量捍压排肠肌,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卡道克征):检查以竹签在外踝下方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5)Gonda征(岗达征):将手置于足外侧两趾背面,然后向跖面按压。数秒后突然松开,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
上述锥体束征的阳性表现均为拇趾缓慢背伸,其余4趾呈扇形展开。临床意义也相同,均为锥体束受损的表现。
(6)Hoffmann征(霍夫曼征):为上肢锥体束征。其阳性表现为检查时手指出现轻微掌屈反应,除见于锥体束病损外,也可见于颈髓病变。
2.临床意义
锥体束受损时,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功能,并释放出踝和趾背伸的反射动作。正常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也可出现这种反射动作,是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完善所致。成年人若出现这种反射现象则称为病理反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