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鉴别诊断
1.创伤性溃疡 溃疡的形态常与慢性机械损伤因子基本楔合,除去创伤因子后,损害可逐渐好转。
2.恶性肿瘤 溃疡深大,病变进展迅速,基底有细颗粒状突起,似菜花状;基底有硬结,边缘部位比结核损害更硬,相应的淋巴结坚硬、粘连。
3.梅毒 有溃疡或穿孔的梅毒瘤性浸润,常类似结核性病变。鉴别诊断应通过梅毒血清试验、结核菌素试验。
4.深部霉菌感染 如孢子丝菌病,芽生菌病和球孢子虫病,都可有类似结核溃疡和肉芽肿的表现。可采用真菌培养、活体组织检查等鉴别。
(五)治疗搜集整理
I.抗结核治疗 注射链霉素,配合服用异烟肼与对氨水杨酸钠为标准化疗方案,但疗程太长,一般需1~2年,并可能发生某些副作用,如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毒性,异烟肼对肝脏的影响等。鉴于此,国内外自70年代起采用利福平与异烟肼和其他药物如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等配合,作为短程治疗,经6~9个月后,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如结核性病损仅限于口腔粘膜或皮肤,则治疗见效快,1~2周就可开始好转。并可单用异烟肼口服,每日0.3~0.5g,疗程2~6个月。较严重的病例,也可配合链霉素肌注,每日0.5~1.0g,一个月后改为每周1~2次,疗程2~3个月,或PAS口服,2―3g,每日4次,疗程2~3个月。对寻常狼疮,还可配合维生素D2治疗。 .
2.对症疗法 对于口腔结核应还注意消除继发感染,除去局部创伤因子,减轻疼痛,采用支持疗法,摄人富于营养的食物,增加机体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口腔损害还可采用链霉素0.5g,或异烟肼0.1g局部封闭,每日或间日一次。
五、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粘膜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长期慢性口腔念珠菌病还有恶变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口腔念珠菌病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一)病因
25%~50%的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可带有念珠菌,但不发病,在某些致病因素影响下,白色念珠菌可由芽生孢子型转为菌丝型,此型可致病。故有人称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
1.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 白色念珠菌为一卵圆形芽生酵母样菌,在培养基、组织中和分泌物中均能产生假菌丝,本菌为革兰阳性,2~3um×4~6um,延长的芽生细胞极似菌丝,故名假菌丝,假菌丝在结节处形成芽生孢子,有时在末端形成厚壁孢子,酵母菌属均不形成真菌丝。病原菌的毒性和类型,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在消化道或阴道内寄生的酵母型念珠菌并无致病性,而当它发育为菌丝型时,才有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毒素具有相当于病毒的磷脂酶一A型的活性,以本菌的混悬液注入动物静脉中可致死。
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上皮有较强的粘附性,这是它致病作用的“立足点”,此种粘附性依靠上皮细胞表面的甘露糖甙蛋白部分,作为细胞的表面受体而发挥其粘附作用,因此,可破坏糖甙蛋白或相似结构物的都能抑制粘附的发生,这对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途径。
2.宿主的防御功能 人类血清中含有一种抗真菌的成分(血清因子),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此外,人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也有消化及杀灭白色念珠菌的功能。
3.药物及其他因素对机体防御力的影响 皮质激素(SH)的滥用,常引起念珠菌感染,另一方面又能增加真菌活动能力,增加真菌的毒性。广谱抗生素可造成菌群失调,破坏人体消化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状态,能抑制有抗真菌作用的某些革兰阴性菌和能合成维生素B族的细菌的生长;维生素B族的缺乏,也可导致细胞氧化作用的辅酶受抑,使组织抵抗力降低,因而有利于真菌生长。
4.宿主的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病人皮肤表面的pH值低下,含糖量较高,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侵袭。亦有人认为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表皮角化层的脂肪酸含量较低,抑制真菌的能力减弱所致。严重的免疫缺陷病,常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
5.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和工作条件均与白色念珠菌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