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质龋的病理变化都有哪些?是2019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新版大纲涉及的考点,为了方便大家备考复习,百分百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平滑面龋:常发生于牙邻接面,两牙接触点下方。早期表现为灰白色不透明区,表面无缺损,时间稍长,由于色素沉着,此白色病损区,可变为黄色或棕色,并可向颊、舌方向扩展。当病变进一步发展,周围釉质变为灰白色,表面粗糙,最终可形成龋洞。
早期釉质龋未脱矿的磨片,在光镜下结合使用偏振光显微镜及显微放射摄影术观察,其病损区可区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和表层。
(1)透明层:在病损的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呈透明状,是龋损引起的最先观察到的组织改变。这是由于该处釉质的晶体开始有脱矿,导致晶体间微隙增大,而且这些空隙较大,当磨片用树胶浸封时,树胶的分子足可以进入该孔隙。又因为树胶的折光指数为1.52,与釉质羟磷灰石的折光指数(1.62)相似,故在光镜下呈透明状。
(2)暗层:此层紧接在透明层的表面,呈现结构混浊、模糊不清。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该层孔隙增加,约占釉质容积的2%——4%.这些孔隙中,有些较大,有些则较透明层中者为小。该层由于一些小的孔隙不能使分子较大的树胶进入,而为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光指数为1.O,它与羟磷灰石的折光指数(1.62)相差较大,故显混浊的不透明区。
(3)病损体部:这是病损区范围最大的一层,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靠近暗层。又因该层孔隙均较大,能为树胶分子进入,故呈现较为透明,其中釉质生长线和横纹较清楚,关于它的解释尚不太清楚。
(4)表层:在龋损区表面有一较为完整的表层,而且较之深层呈放射线阻射。而病损脱矿主要发生在表层下,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釉质表面与其深层的结构成分不同,因其矿化程度高,含氟量高,镁的含量较低,故有抗酸力强的特性。表层的形成也可能是由于来自唾液和菌斑中的矿物离子,以及与深部病损释放出来的矿物离子在表层的重新沉着有关。
2.窝沟龋:其损害性质与平滑面龋相同,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然后沿着釉柱排列方向向深部扩展,当其超过窝沟底部时,则侧壁的病损相互融合,结果形成三角形的龋损区,其基底部向着釉牙本质界。顶部围绕着窝沟壁。窝沟底部釉质较薄,故龋损很快即可发展达牙本质,结果形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洞。
3.釉质龋的超微结构变化在扫描电镜下见病损区釉柱间隙(柱鞘)和晶体周微隙均增宽。微晶有溶解,溶解自晶体边缘或自中央开始,中央溶解往往是沿晶体长轴进行,最终使晶体破坏,晶体间孔隙增大。
“口腔执业医师考点:釉质龋的病理变化都有哪些?”的内容,由百分百考试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