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表现
发病前阶段,常有低热、乏力症状,发疹部位有疼痛、烧灼感,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本病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疱疹初起时颜面部皮肤呈不规则或椭圆形红斑,数小时后在红斑上发生水疱,逐渐增多并能合为大疱,严重者可为血疱,有继发感染则为脓疱。数日后,疱浆混浊而吸收,终呈痂壳,1~2周脱痂,遗留的色素逐渐消退,一般不留瘢痕,损害不超越中线。
口腔粘膜的损害,疱疹多密集,溃疡面较大。累及单侧唇、颊、舌、腭及颞下部、颧部、眶下皮肤。此外,病毒入侵膝状神经节可出现外鼓膜疱疹,表现为疼痛、面瘫及愈后的听力障碍。疹后的神经痛持续较久,特别是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半年以上。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有特征的单侧性皮肤-粘膜疱疹,沿神经支分布及剧烈的疼痛,一般易于诊断。应注意与单纯疱疹、疱疹性咽峡炎等鉴别。搜集整理
(四)治疗
1.抗病毒治疗 无环鸟苷对单纯疱疹的疗效甚佳,而对水痘――带状疱疹的敏感性仅为单纯疱疹的l/10,应采取在发病3~4日内使用,则效果较好,除口服外(见上节),可行静脉缓注,每5~12小时一次,每次250mg,5天为一疗程。目前主要用于严重播散型,或有免疫损伤的患者。
阿糖腺苷(Vira―A)和阿糖胞苷(Ara―C)能阻止病毒DNA合成而干扰其复制。在发病l周内给药,能阻止新发水疱,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主要用于老年体弱患者,但应注意本药对肝及骨髓的损害作用。Vira―A用量为l0mg/(kg.d),Ara―C为15mg/(kg.d),均加入5%葡萄糖液10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5日。
抗病毒中药:如黄连口服液,板兰根冲剂,大青叶冲剂及银黄口服液等均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无毒副作用。
2.免疫增强治疗 转移因子,每次2~4ml,间日一次,上臂内皮下注射,可缩短病程及减轻疼痛。甲氰咪呱(西咪替丁cimetidine),口服,0.3g/次,每日4次,共1周,用药后可在48小时内减轻疼痛,促使皮疹迅速消退。
3.止痛 阿司匹林为最常用的止痛药,每次0.5g口服。痛痉宁(卡马西平carbamaxepine)100mg,每3次,个别可用至每日1000mg,疗程l周~3个月。长期用药患者须定期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阿米替林25mg,每日3次,或泰尔登亦有止痛作用,维生素E0.1g每日3次,饭前服,亦可缓解疹后神经痛。维生素B1100mg加B12500mg肌注,每日1次,可作为辅助治疗。
4.抗炎治疗 类固醇的抗炎止痛作用最好,应及早使用,发病3~5天内使用。开始时每日40mg强的松,疼痛减轻后减量,l0天为一疗程。但对轻型患者或50岁以上有类固醇禁忌证者最好不用,以免感染播散。
5.局部治疗 皮肤损害可用炉甘石洗剂,1%新霉素软膏、3%硼酸溶液等湿敷。也可涂布碘甙(疱疹净)-二甲基亚砜溶液,酞丁胺软膏或擦剂。氦氖激光局部穴位照射,可取得止痛及促进水疱吸收的效果。重型病例也可在皮肤或粘膜病损区行类固醇封闭疗法(去炎松或强的松龙),每周1~2次。
三、球菌性口炎
(一)临床表现
球菌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为主的球菌感染所引起,临床上以形成假膜损害为特征,故又称假膜性口炎。球菌性口炎虽都表现为急性炎症,但实际上大多数是继发于其他损害之后的感染,如疱疹性口炎的糜烂面,药物性口炎,大疱性疾病破溃后的溃疡面等,处理中应注意继发球菌感染的问题。球菌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表面显著充血水肿、灼痛,由于血管壁渗透性的增强,纤维蛋白原渗出,在粘膜表面凝固成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含有脱落的上皮细胞与大量细菌。假膜特点是较厚而微突出粘膜表面,致密而光滑,较易拭去,遗留渗出糜烂面。周围有明显炎症反应区,唾液增多,疼痛。有非特异性口臭。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较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