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复习资料(六)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6页



非营养性物质在体内经各种代谢转变,增强极性,使之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②生物转化作用的部位
肝是生物转化的最重要器官。其次,肠、肺、肾等肝外组织也有一定的生物转化能力。
(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生物转化作用分为两相,第一相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相是结合反应。
①第一相反应
1)氧化反应:主要在肝细胞微粒体、线粒体及胞液中进行,参与催化的酶系包括加单氧酶系、胺氧化酶系和脱氢酶系。
2)还原反应:主要在肝微粒体中进行,主要由硝基还原酶类和偶氮还原酶类催化。
3)水解反应:主要在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进行。水解酶种类较多,如酯酶、酰胺酶、糖苷酶等。
②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是体内最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有: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硫酸结合反应;乙酰基结合反应和甲基结合反应等。
(3)生物转化作用的生理意义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具有多样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生物转化的结果具有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经过生物转化后,多数物质的活性发生改变,毒性减弱或消失,极性增强,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但也有少数物质的毒性反而出现或增强。
2.胆色素代谢
(1)胆色素的概念
胆色素是含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代谢的主要产物,包括胆绿素、胆红素、胆素原和胆素。胆红素包括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两种。
(2)未结合胆红素
①胆红素的生成
在肝、脾、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由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的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和胆绿素还原酶催化生成胆红素。这种胆红素为橙黄色,是脂溶性物质,极易透过生物膜,可透过血脑屏障与神经核团结合,干扰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及功能。胆红素生成后,能自由透过胞膜进入血液。
②胆红素的运输
胆红素进入血液后,与清蛋白结合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这是胆红素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少量胆红素可与α1-球蛋白结合而运输。这种未经肝细胞处理的与清蛋白疏松结合的胆红素称为未结合胆红素。
③未结合胆红素的特点
1)与清蛋白结合,可溶于血浆,便于运输。
2)与清蛋白结合,限制了其透过生物膜,对组织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
3)与清蛋白结合,分子量变大,不能经肾小球滤过而随尿排出,故尿中无未结合胆红素。
4)因分子内氢键的存在,不能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需加入氢键破坏剂后才能反应呈色,故又称之为间接(反应)胆红素。
5)某些有机阴离子如磺胺药、水杨酸、脂肪酸、胆汁酸、甲状腺素等可竞争性地与清蛋白结合,使胆红素从复合物中游离出来。
(3)结合胆红素
①结合胆红素的生成
结合胆红素是在肝细胞中生成的。肝细胞从血浆中摄取与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并由Y-蛋白(或Z蛋白)运输到滑面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基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提供。这种经过肝细胞生物转化与葡萄糖醛酸以共价键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
②结合胆红素的排泄
正常时,结合胆红素生成后,全部由肝细胞排到毛细胆管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肝内外的阻塞或重症肝炎,均可导致排泄障碍,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③结合胆红素的特点
1)极性强,溶于水,易溶于胆汁,便于随胆汁排出。
2)不易透过生物膜,因而毒性降低。
3)分子小,进入血液后可被肾小球滤过,在尿中出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