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药理学复习资料(五)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5页



A.促进叶酸的循环再利用:维生素B12在使同型半胱氨酸转变为甲硫氨酸的过程中,使N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叶酸代谢发生障碍,出现与叶酸缺乏相似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维持有髓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生素B12能促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为琥珀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维生素B12缺乏时,可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积聚,造成异常脂肪酸合成,从而影响神经髓鞘脂类的形成,使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不完整、功能受影响,产生一系列神经损害症状。
②用途:用于治疗恶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还可辅助用于治疗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肝炎、肝硬变、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维生素B12本身无毒性,但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故不宜滥用。
2.影响血凝过程药
(1)维生素K:属促凝血药
①作用: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在肝内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当缺乏时,上述凝血因子合成停留于前体状态,造成凝血障碍,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常发生皮下、牙龈及胃肠道出血等。
②用途:用于肝病、梗阻性黄疽、胆瘘、慢性腹泻患者发生的出血及早产儿、新生儿出血,可用于防治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症,以及香豆素类和水杨酸类药物导致的出血。
(2)肝素:为抗凝血药
①作用:肝素的抗凝血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能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抗凝血作用,能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并使其抗凝血作用提高数百倍;还能减少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性,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肝素对凝血酶、凝血Xa因子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能阻碍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使血凝块不能形成,血液不能凝固。肝素在体内外均有强大迅速的抗凝作用,但对已形成的血栓无溶解作用。环球搜集整理
②用途: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肺栓塞、脑血管栓塞、血栓性静脉炎等;早期应用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防继发性出血;还可用于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心脏导管检查、器官移植、血液透析、断肢再植等。
例题(单选):肝素的抗凝作用特点是:
A.起效慢、维持久  B.起效慢、作用强  C.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  D.仅在体内有抗凝作用
E.仅在体外有抗凝作用
答案:C
------------------------------------------------------------------------------------------------------------------------------------
(十二)激素类药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1.糖皮质激素类药(1)药理作用(2)用途
2.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1)胰岛素的作用及用途(2)甲苯磺丁脲的作用及用途

1.糖皮质激素类药
临床应用大多数是半合成品,常用药有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其作用大同小异,只是作用强弱、维持时间长短及对水盐代谢、糖代谢的影响大小有差异。
(1)药理作用
①抗炎:糖皮质激素类药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对各种因素引起的炎症都有对抗作用(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免疫因素)。对炎症的各个时期都有抑制作用:在炎症早期可减轻渗出、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缓解红、肿、热、痛症状;在炎症后期可抑制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从而防止组织的粘连和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其抗炎作用与下列因素有关: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蛋白酶等水解酶的释放,抑制组织细胞的降解;抑制致炎物质如前列腺素的释放;促进粘多糖合成,减少其降解,保护细胞间基质;降低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
②抗毒素:通过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热原的释放和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热原的敏感性,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但对内毒素无中和及破坏作用,对细菌外毒素无作用。
③抗免疫:对免疫过程均有抑制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阻碍免疫母细胞的增殖;使血中淋巴细胞分布减少;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使抗体生成减少;并抑制补体的形成,影响体液免疫反应;抑制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反应。
④抗休克:除与上述抗炎、抗毒素、抗免疫作用有关外,还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下列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降低血管对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