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4页
【病理说明】
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于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产下后,约50%沉积于结肠粘膜下层组织中,10%沉积于小肠组织中,23%顺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16%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故病变以结肠与肝脏最为显著。
(一)结肠病变 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右侧结肠与阑尾也常被累及。急性期肠粘膜红肿充血,有散在的点状出血和表浅溃疡。镜下可见粘膜和粘膜下层虫卵肉芽肿。粘膜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虫卵由此落入肠腔。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粪便中可检出虫卵。至慢性期,轻度感染者,其肠壁结缔组织轻度增生,临床上通常无症状;感染较重者,其病变较广泛,结肠壁明显增厚,肠粘膜增生呈颗粒状,甚至引起息肉与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缩短,网膜缠结成团等病变。由于重复感染,雌虫不断产卵,虫卵分批沉积于肠壁,病变新老不一。在慢性溃疡、纤维增厚、息肉形成基础上,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二)肝脏病变 虫卵顺血流抵达肝内门静脉分支,沉积于该处并形成急性虫卵结节。肝血窦扩张充血,狄氏腔扩大并充满浆液和少量嗜酸粒细胞,部分肝细胞变性。汇管区可见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早期肝脏肿大,表面可见粟粒状黄色颗粒(虫卵结节);晚期肝脏内门脉分支管腔阻塞及血管周围与门脉区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纤维-阻塞性病变,导致特征性的血吸虫病性干线型肝纤维化。由于门静脉阻塞发生在肝窦前而引起肝窦前性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阻塞与高压引起下列血流动力学变化:脾脏阻性充血而肿大,长期瘀血可致纤维组织增生,并发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阻塞使门-腔静脉侧枝循环开放可致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后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脏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尤以左叶为著,肝表面可有较大结节(可达2~5cm大小),此与门静脉性肝硬化表面小颗粒结节迥然不同。沿门静脉分支增生的纤维组织呈树枝状分布,可影响肝内血循环而致肝营养不良和萎缩,坏死与再生现象不著,肝小叶结节完整,很少并发原发性肝癌。
(三)脾脏 感染早期,脾窦充血,脾小体增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以至脾脏肿大,急性血吸虫病尤为显著。晚期脾脏主要因阻性充血而肿大,脾肿显著、质坚,并可引起脾功能亢进。
(四)异位损害 主要是由于重度感染时大量虫卵泛滥,逸出门脉系统以外,沉积于其他组织、脏器而引起,以肺和脑较多见。①肺:最为常见,多见于初次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肺部病变为间质性粟粒状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渗液。曾有病人尸检和动物肺动脉中发现雌雄成虫合抱寄生的报告。②脑:多见于顶叶与颞叶。主要病变为虫卵肉芽肿,分布在大脑灰白质交界处,周围组织可伴有胶质增生和轻度脑水肿。③其他:脊髓、淋巴结、心包、肾脏、生殖系等偶可有虫卵沉着,炎症反应多不显著。
【诊断说明】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疫水接触是本病诊断的必要条件。患者的籍贯、职业,曾去过疫区并有与疫水接触史,对确立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临床特点
(1)急性血吸虫病:夏秋季节,在流行区有游泳、捕鱼摸蟹、防汛等大面积长时间疫水接触史,并有下列表现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①尾蚴皮炎、发热、肝肿大伴压痛、腹痛腹泻;②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尤以左叶肝肿大为主者;流行区青壮年近期出现局限性癫痫发作者均应考虑本病。流行区阑尾炎患者,行手术阑尾切除时,应常规作活组织压片检查、注意有无血吸虫卵。流行区有巨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腹内痞块或侏儒症等患者,均应疑为晚期血吸虫病。
3.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粪便检查检得虫卵或孵出毛蚴,提示体内有活成虫寄生。但慢性与晚期患者,每因肠壁纤维化,虫卵不易掉入肠腔,粪检常为阴性。必要时可行直肠粘膜活检。如肠粘膜活检虫卵阳性,患者曾有疫水接触史,且从未接受过治疗,则可予以杀虫治疗。
(2)免疫学诊断 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深入,许多地区已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与感染度均明显下降,单纯采用病原学诊断方法已不能适应查治的需要。采用以血清学诊断为主的综合查病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详"实验室检查"节。
【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 有时可与伤寒、副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腹膜、败血症等混淆。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 肝脾肿大型应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鉴别,有时两者可同时存在。以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者易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结肠癌等混淆,直肠镜检查对后者有重要意义。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应考虑脑型血吸虫病的可能。晚期患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鉴别。
【治疗说明】
(一)病原治疗 多种抗血吸虫药物,如酒石酸锑钾、没食子酸锑钠等锑剂,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呋喃丙胺(F-30066)与敌百虫、硝硫氰胺等曾先后应用于血吸虫病的治疗,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中起过一定作用,但均有较严重副作用。自1977年国内合成吡喹酮后,上述药物均已被替代。
吡喹酮(Praziquantel,pyquiton)为异喹啉吡嗪化合物,为无色无臭结晶粉末,性质稳定,易溶于氯仿和二甲亚砜、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吡喹酮口服后,80%从肠道吸收,血药浓度于2小时左右达峰值,血中生物半衰期为1~1.5小时。主要在肝内代谢转化,其代谢产物无杀虫作用,大多在24小时内从肾脏排出,在体内无蓄积作用。肝脏对吡喹酮有很强的首次通过效应,在门脉血中药物浓度较外周血中者高10倍以上。
吡喹酮为一广谱抗蠕虫药,对各种血吸虫均有良好杀虫作用,对日本血吸虫的作用尤强。血吸虫与药物接触后,立即发生痉挛性麻痹而迅速"肝移",部分虫体在门脉血中即死亡。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吡喹酮对虫体皮层产生明显损伤,皮层褶嵴肿胀、继而出现许多泡状或球状物,溃破、糜烂、剥落,雌虫体壁损伤尤著。虫体抗原暴露后,易遭宿主的免疫攻击,白细胞吸附其上,并侵入虫体,引起死亡。此外,吡喹酮亦使虫体糖原、碱性磷酸酶及RNA显著减少,导致能原耗竭而使虫体死亡。吡喹酮对移行期童虫无杀灭作用,但对成熟的虫卵有毒性作用,未成熟的虫卵则不受影响。近体外实验证明,吡喹酮可降低虫卵SEA的活性,可减轻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抑制肝纤维化。[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吡喹酮为一外消旋化合物,由左旋和右旋光学异构体各半组成,右旋吡喹酮的毒性显著高于左旋吡喹酮。从家兔血吸虫病实验治疗观察,无论是减虫率、肝移率、虫体长度与肝脏虫卵肉芽肿等指标均以左旋吡喹酮的疗效明显优于消旋吡喹酮,而右旋吡喹酮几无作用。临床观察亦显示左旋吡喹酮的毒性较消旋吡喹酮为低。相同剂量下,左旋吡喹酮的疗效优于消旋吡喹酮,而半量左旋吡喹酮与全量消旋吡喹酮的疗效相仿,以左旋吡喹酮替代消旋吡喹酮似较为合理。动物实验表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白鼠一次喂以吡喹酮140mg/kg的减虫率仅为59.4%,而同样剂量等分6次(间隔1h一次)给药,减虫率增至80.2%,差异显著(P<0.05),表明维持一定时间的有效血药浓度可提高疗效。临床应用吡喹酮缓释片,顿服40mg/kg治疗血吸虫病患者,与普通片同剂量顿服双肓对照观察,疗效无显著差异,而缓释片的副作用则显著低于普通片,是值得注意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