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4页
【临床表现】
视病期、感染度、虫卵沉积部位以及人体免疫应答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类型以及异位损害。
(一)急性血吸虫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患者常因游泳、捕鱼摸蟹、打湖草、防汛等大面积接触疫水而感染。往往一行多人同时暴露而先后发病。多见于初次感染者,但慢性患者大量感染后亦可得急性感染。平均潜伏期为40d左右(2周~3个月),其间可出现疫水接触处皮肤发痒、红色小丘疹,咳嗽胸痛等尾蚴皮炎和童虫移行损伤。常因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起病多急,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发热 急性患者都有发热。热度高低、热型、热程及全身反应视感染轻重而异。体温多数在38~40℃间,热型以间歇型为多见、次为弛张型,午后升高,伴畏寒,午夜汗出热退。无明显毒血症症状。但重度感染者,高热持续不退,可有精神萎靡、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可有相对缓脉,易误诊为伤寒。发热期限短者2周,重症患者可长达数月,伴贫血、消瘦,多数患者热程在1月左右。
2.过敏反应 以荨麻疹较多见,其他尚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等。血中嗜酸粒细胞常显著增多。
3.腹部症状 半数以上患者病程中有腹痛、腹泻、每日2~5次,粪便稀薄,可带血和粘液,部分患者可有便秘。重型患者由于虫卵在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可引起腹膜刺激征,腹部饱满、有柔韧感和压痛,拟似结核性腹膜炎。
4.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有肝脏肿大,伴不同程度压痛,尤以左叶为著。黄疸少见。约半数病人有轻度脾肿大。
5.肺部表现 大多轻微,仅有轻度咳嗽、痰少。体征不明显,可有少许干湿罗音。X线胸部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散在性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部为多。胸膜变化亦常见。一般于3~6月内逐渐吸收消散,未见钙化现象。
6.肾脏损害 少数患者有蛋白尿、管型和细胞则不多见。动物实验提示血吸虫病性肾炎与免疫复合物有关。
急性血吸虫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经杀虫治疗后,患者常迅速痊愈。如不治疗,则可发展为慢性甚或晚期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流行区居民自幼与河水接触,小量反复感染绝大多数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急性期患者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亦可演变为慢性甚或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1.无症状患者 无任何症状或体征,常于粪便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
2.有症状者 以腹泻、腹痛为多见,日1~2次,便稀、偶带血,重者有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常有肝脾肿大,早期以肝肿大为主,尤以左叶为主。随着病情进展,脾渐增大,一般在肋下2~3cm,无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征象。但随病变进展,每有乏力、消瘦、劳动力减退、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
胃与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很少见,多在手术或胃镜检查活检发现虫卵而确诊。
(三)晚期血吸虫病 系患者长期反复感染未经有效病原治疗发展而致。临床表现主要与肝脏和肠壁纤维化有关。营养不良和其他加杂症,如乙型肝炎等每使病情复杂化。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1.巨脾型 患者常主诉左上腹逐渐增大的块物、伴重坠感,一般情况和食欲尚可,并尚保存部分劳动力。肝功能可处于代偿期。脾肿大甚者过脐平线,或其横径超过脐平线,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内缘常可扪及明显切迹。脾肿大程度与门脉高压程度并不一致,胃底、食管下端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和脾肿大程度亦不一定呈正比关系。
2.腹水型 患者诉腹胀,腹部膨隆。腹水是门脉高压、肝功能失代偿和水钠代谢紊乱等诸多因素引起。腹水随病情发展逐渐形成,亦可因并发感染、严重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劳累及手术等而诱发。轻型(I度)腹水患者,腹水可反复消长或逐渐加剧长达多年,其腹围多<80cm,有自发性利尿反应,对利尿剂有良好效应,无低白蛋白血症或低钠血症。中等型(Ⅱ度)腹水患者腹水较明显(腹围80~90cm),能耐受水但不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少数病人有低钠血症。重型(Ⅲ度)患者腹围常>90cm,腹水存在时间常在3月以上,无自发性利尿,对利尿剂常无反应,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半数以上患者有低钠血症,可能有功能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3.结肠增殖型 除有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肠道症状较为突出。大量虫卵沉积肠壁,因虫卵肉芽肿纤维化、腺体增生、息肉形成,及反复溃疡、继发感染等,致肠壁有新生物样块物形成、肠腔狭窄与梗阻。患者有经常性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或不成形。可有不全性肠梗阻。左下腹可扪及痞块或痉挛性条索状物。结肠镜检见粘膜增厚、粗糙、息肉形成或肠腔狭窄。本型有并发结肠癌可能。
4.侏儒型 儿童期反复感染血吸虫后,内分泌腺可出现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减退,以性腺和垂体功能不全最为明显。性腺功能减退主要继发于垂体前叶功能受抑制,故表现为垂体性侏儒。除有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患者身材呈比例性矮小,性器官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如,但智力无减退。X线检查示骨骼生长成熟显著迟缓。女性骨盆呈漏斗状等。经有效病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垂体功能可恢复。此型现已很少见。
上述各型可交互存在。
(四)异位损害
1.肺型血吸虫病 多见于急性患者。在肺部虫卵沉积部位,有间质性病变、灶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呼吸道症状多轻微,常为全身症状所掩盖。详急性血吸虫病"肺部表现"节。
2.脑型血吸虫病 是流行区局限性癫痫的主要原因。病变多位于大脑顶叶与枕叶。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表现为脑膜脑炎,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局限性癫痫发作,可伴头痛、偏瘫等,无发热。颅脑CT扫描显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数厘米大小,其周围有脑水肿。内脏病变一般不明显。粪检可找到虫卵。若能及时诊治预后多良好,患者大多完全恢复,无需手术。
【实验检查】
(一)血象 急性期患者白细胞总数为1~3万/mm3,嗜酸粒细胞一般占20%~40%,高者可达90%,但重症患者反可减少、甚至消失,而中性粒细胞增多,为病情凶险之兆;慢性患者嗜酸粒细胞常在20%之内;晚期患者因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嗜酸粒细胞增多不明显。
(二)肝功能试验 急性患者血清ALT可轻度升高,γ-球蛋白可中度增高;慢性患者肝功能大多正常;晚期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并常有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近年来开展血、尿羟脯氨酸、脯氨酸、透明质酸、胶原(I、Ⅲ型等)的测定,有利于了解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
(三)肝脏影象学检查
1.超声显象检查 可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应用超声扫描仪确定肝脾和腹部血管的病变。观察肝实质病理分级(I级-灶性致密回波区散在分布、无明确界限;Ⅱ级-较强的光带形成"鱼鳞状,致密回波区直径>20mm;Ⅲ级一致密回波带形成相联的网络)、肝脏表面(光滑或不规则)、左右肝叶大小、门脉周围回波、门静脉直径及脾脏大小等;并确定有无腹水、侧支循环(成人)及小网膜(儿童)宽度等。
2.CT扫描 晚期患者可显示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重度肝纤维化可显示龟背样图象。
(四)血清免疫学检查 血清学诊断建立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上。
1.抗体检测 常用检测方法有环卵沉淀试验(COPT)、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1)COPT:干虫卵加入待测血清中混匀,覆以盖玻片,四周用石蜡密封,或采用双面胶带替代石蜡封盖,置37℃温箱中48~72h后,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或菊花状沉淀物是为阳性反应。观察100只成熟虫卵、计数沉淀物大于100μm的虫卵数,可得环沉率(%)。环沉率>5%者为阳性,1%~4%为可疑。此法敏感性可达85%~97%,假阳性反应一般在0.5%~8.3%左右。仍为疫区广泛应用的血清学方法。
(2)IHA试验:将血吸虫抗原致敏红细胞(常用人"O"型红细胞),并冻干保存。检测时,将冻干致敏红细胞制成悬液,再与受检血清混匀。如有相应抗体存在,红细胞凝集成颗粒状是为阳性反应。受检血清以1∶10稀释作为阳性反应起点。本法灵敏度可达90%以上,但与肺吸虫交叉反应率较高为其缺点。
(3)ELISA:受检血清如有相应抗体,即可与已吸附于载体(聚苯乙烯-PS微量反应板)上的抗原结合,再加入联结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抗抗体及酶催化底物(邻苯二胺、OPD),溶液显黄色即为阳性反应,结果可凭肉眼观察,亦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吸收值(OD)。本试验的灵敏度在90%~100%间。假阳性反应在0~2.3%左右。近年来建立了适用于现场的简便、快速的ELISA方法,其主要特点为:用聚氯乙烯(PVC)凹孔薄膜替代PS板作载体;抗原预固相于载体上;增大反应系统浓度、缩短孵育时间;以抗人IgG单抗代替羊抗人IgG制备酶结合物;用无毒底物TMB替代OPD,该法只需20min左右即可完成全过程。与经典ELISA相比无显著差异,且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好。
(4)其他:有尾蚴膜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酶联免疫印渍试验(ELIB)、胶乳凝集试验(LA)、放射免疫测定(RIA)等。尽管近年来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显著,但由于患者血清中抗体在治愈后持续时间长,不能区别既往感染与现症病人,对药物疗效考核价值不大。
2.抗原检测 检测抗原的明显优点为循环抗原(CAg)的存在表明活动性感染。血清(和尿)中CAg水平一般与粪虫卵计数有较好相关性。治疗后CAg较快消失,故有可能用于考核药物疗效。近年来开展单克隆抗体(单抗)技术,使检测CAg的灵敏度提高了10倍。检测抗原的种类有来源于成虫的肠相关抗原和表膜抗原,以及来源于虫卵的热休克抗原等。检测方法以反向间接血凝和夹心法ELISA为主。近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研所建立了单抗斑点-酶联法(Dot-ELISA)检测CAg诊断血吸虫病,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用Dot-ELISA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样本,敏感性分别为90%和85%左右,特异性为98%。常人均阴性。
(五)粪便检查 常用粪检方法为尼龙绢集卵孵化法。集卵后取沉渣孵化可节省人力、时间、器材和用水量,并提高检出阳性率。同时可取沉渣3~4滴置载玻片上,抹成涂片置低倍镜下检查虫卵。虫卵计数可采用加藤(kato-katz)集卵透明法。以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为轻度感染,100~400为中度,>400为重度感染。实验表明EPG>4时,阳性检出率为96%~100%。在流行病学调查时,本法可测知人群感染率、感染度,又可考核防治效果。
(六)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一般于粪检多次阴性,而临床上仍高度怀疑血吸虫病时进行。通过直肠或乙状结肠镜,自病变处或可疑病变处取米粒大小粘膜,置两块玻片之间,光镜下检查,发现虫卵的机率很高,但所见虫卵大多为远期变性的黑色死卵和龟裂虫卵,或空壳卵,含成熟毛蚴者极少。近期与远期变性卵不易区别,故不能作为考核疗效或再次治疗的依据。有出血倾向或严重痔疮、肛裂,以及极度衰弱者均不宜作本检查。
(七)其他检查 视需要进行。重型急性患者可有心肌损害,心电图检查可显示T波降低、平坦或倒置,QRS电压降低等变化。急性患者胸部X线摄片可见肺纹理增多,粟粒状或絮状阴影,胸膜炎症等表现。慢性和晚期患者可见食管下段或胃底部静脉曲张,及结肠粘膜充盈缺损、息肉、狭窄等器质性改变。晚期患者可有内分泌功能改变,涉及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和性腺等,可进行有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