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五章 心理因素致病问题――第一节 心理应激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4页

  二、应激过程的模式

  为了便于理解,根据近年来几家学者的见解归纳出应激过程的模式如图5-1.此模式表明,一个应激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部分;输入、中介、反应、结果。而以认知评价为主的心理中介为关键部分。

图5-1 应激处理过程的心理模式(据Claus改画)

  以下就输入、中介机制、反应三个部分进行讨论。

  (一)输入部分――心理应激原

  心理应激原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可分为四类:

  1.躯体性应激原 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学刺激物,是Selye早年提出的生理应激原,最初只是把这些刺激物看作是引起生理反应的因素。现在则认为刺激物可导致心理反应。

  2.心理性应激原 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过高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等。

  3.社会性应激原 可以概括为两类“

  (1)客观的社会学指标:指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差异。

  (2)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包括世代间的变动(亲代与子代的社会环境变异);上述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等。

  4.文化性应激原 这是指因评议、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激的刺激或情境。如迁居异国他乡;语言环境改变等“文化性迁移”。

  医学心理学中常用“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一词来泛指心理应激原。为了进行研究,不少学者致力于对心理社会因素客观评定的探索。Meyer首先研究出一种称为“生活事表”的诊断工具,用以记录病人一生中所遇到的重事件及所患的疾病,发现两者有一定联系。

  Holmes及Rahe在Meyer表的基础上作了补充修订,提出了可供客观定量评定的“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共43个项目,以生活变化单位计量。我国郑延年、杨德森(1983),张明园等(1987)先后编制了适合国情的生活事件量表。

  专栏5-1 社会重新适应评定量表

  流行病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紧张刺激与高血压症、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美国华盛顿学医院精神病学家Holmes等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把人类社会生活中遭受到的生活危机(life crisis)归纳并划分等级,编制了一张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表5-1)。该评定表列出了43种生活变化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为指标加以评分。他们在一组研究中发现LCU与10年内的重健康变化有关。在中等

表5-1 生活变化单位计算

变化事件 LCU  变化事件 LCU
1.配偶死亡 100 23.子女离家 29
2.离婚 73 24.姻亲纠纷 29
3.夫妇分居 65 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 28
4.坐牢 63 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 26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3 27.入学或毕业 26
6.个人受伤或患病 53 28.生活条件变化 25
7.结婚 50 29.个人习惯的改变(如衣着、习俗 24
8.被解雇 47 交际等)  
9.复婚 45 30.与上级矛盾 23
10.退休 45 31.工作时间或条件的变化 20
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44 32.迁居 20
12.妊娠 40 33.转学 20
13.性功能障碍 39 34.消遣娱乐的变化 19
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如出生、过继、老人迁入) 39 35.宗教活动的变化(远多于或少于正常) 19
15.业务上的再调整 39 36.社会活动的变化 18
16.经济状态的变化 38 37.少量负债 17
17.好友丧亡 37 38.睡眠习惯变异 16
18.改行 36 39.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数变化 15
19.夫妻多次吵架 35 40.饮食习惯变异 15
20.中等负债 31 41.休假 13
21.取消赎回抵押品 30 42.圣诞节 12
22.所担负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 29 43.微小的违法行为(如违章穿马路) 11

  (转引自G P.Paychology and Medicine,1981)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