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拉帕米(又名异搏定):为钙通道阻滞药。
1)抗心绞痛作用
①降低心肌耗氧量:通过阻滞Ca2+内流,使阻力血管松弛,心脏后负荷降低;加之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故心肌耗氧量降低。
②增加缺血区血流量:使冠状动脉扩张、侧支循环增加、冠状动脉灌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区的供血。
③保护心肌作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Ca2+大量内流,使细胞内Ca2+超负荷,导致线粒体肿胀并失去氧化磷酸化功能,最终使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心肌细胞死亡。用药后通过阻滞Ca2+通道,防止缺血心肌细胞内Ca2+超负荷,达到保护心肌作用。
2)用途
①各型心绞痛:尤其对变异型心绞痛最为有效。
②急性心肌梗塞:通过促进侧支循环,可缩小梗塞面积。常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以提高疗效。
例题:普萘洛尔抗心绞痛的主要机制是:
A.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量 B.扩张外周静脉.降低心脏前自荷 C.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心脏后负荷
D.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肌氧耗量 E.阻止Ca2+内流,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答案:D
-----------------------------------------------------------------------------------------------------------------------------------
3.抗心律失常药
(1)利多卡因:为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的药物。
1)抗心律失常作用
①降低自律性:在低浓度时即能选择性作用于浦肯野纤维,促进4相自动除极期间K+外流,同时抑制Na+内流,故提高阈电位而降低自律性,并能提高心室致颤阈。
②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因促进3相K+外流而阻滞2相Na+内流,故可缩短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及有效不应期(ERP)。但对APD缩短作用更明显,即相对延长了ERP,此作用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
③影响传导速度:药物对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的具体影响与血K+浓度相关。细胞外K+浓度升高,药物可抑制Na+内流,使传导明显减慢;当血K+浓度降低时,则促进K+外流,使传导加快。
2)用途:主要用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静脉给药是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的首选药;对强心苷(甙)类药物或手术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可用。
(2)胺碘酮:属钾通道阻滞药。
1)作用
①降低自律性:阻滞4相Na+和Ca2+的内流,降低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②减慢传导速度:阻滞0相Na+和Ca2+的内流,使浦肯野纤维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减慢。
③延长不应期:阻滞3相K+外流和Na+内流,显著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及浦肯野纤维的APD和ERP,尤其后者的延长对消除折返激动有利。
2)用途: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对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也有较好疗效。
4.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目前临床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有多种,但强心苷(甙)类药仍不失为主要药物。
强心苷(甙)类:是一类能选择性作用于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常用药物有洋地黄毒苷、
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等,其作用类似,仅有作用强弱、快慢、久暂之分。
1)作用
①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是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也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主要作用。强心同时具有使心肌的供血、供氧量增加,每搏作功及每搏排出量增加;使衰竭心脏的排出量增加以及降低衰竭心脏的耗氧量等三个特点。
②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强心苷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机体的血流动力学,消除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过高,使迷走神经张力提高,从而使心率减慢。心率减慢对心功能不全患者有多方面益处。
[
上一页]
[1] [2] [4] [5]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