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 麻疹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病理改变】

  麻疹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广泛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即一种称Warthin-Finkeldey巨细胞,其大小不一(15~100μm),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嗜酸性包涵体,尤以胞浆内为多,电镜下包涵体内有排列整齐的病毒核壳体。此种巨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网状内皮组织内,如淋巴结、扁桃体、胸腺等处;另一种称上皮巨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上皮,也具有核内外嗜酸性包涵体。这种巨细胞常可从上皮表面脱落,故可在分泌物中找到。

  除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外,呼吸道病变也甚为突出,自鼻咽至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粘膜肿胀、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可找到上皮多核巨细胞,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肺呈间质性肺炎,肺泡壁细胞增生、浸润、水肿,出现多核巨细胞等,严重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肺炎。继发细菌感染则呈大片支气管肺炎。皮疹切片可见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水肿、单核细胞浸润、血浆和红细胞渗出等,引起色素斑,继而表皮细胞变性,有多核巨细胞、细胞间水肿,形成空泡、坏死,而后角化脱屑。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的病变与皮疹相似,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但多核巨细胞数目更多,含核也较多,水肿重于炎症。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甚至有脱髓鞘改变。严重病例肝、心、肾也可伴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粘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藉手的污染而传播。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

  (三)易感者 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被动免疫抗体。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抗体水平已测不出,但认为15个月之前此种免疫力仍可干扰接种麻疹活疫苗的效果。因此,在普种疫苗之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高;但自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据上海资料,6个月至5岁及5~9岁两组各占40%,华北有报告14~23岁发病者占67%(1985年),美国1977年报告青少年占25%.如母亲未患过麻疹,新生儿也可得麻疹。

  (四)流行情况 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在未普种疫苗的地区,当易感者累积至40%以上时,在人群集中的大城市中可发生大流行,约每2~3年流行一次,而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边区、山区则间隔时间较长。麻疹的传染性很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男女之间无差别。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全球普遍推广麻疹活疫苗后麻疹流行情况有以下变化。

  1.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高峰削平 我国解放前发病率约5000/10万,1958年1000/10万,1965年全国普种疫苗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降至8.9/10万,美国1963年起普种疫苗发病率1982年降至0.7/10万。随着发病率下降流行高峰也明显削平,发病以散发和局部流行为多。

  2.流行间隔延长而不明显 普种疫苗前流行间隔与人口密度有关,易感人群积累至一定人口%,即可发生流行,城市1~3年一次,农村2~6年一次。普种疫苗后这种流行间歇规律不明显,流行间歇延长。

  3.发病年龄后移 普种疫苗前发病者98%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0~4岁为多,占80%左右,普种疫苗后1992~1993年广西某地流行0~4岁仅占18.0%,5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占80%以上,国外流行情况也如此,疫苗普种前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多,美国普种疫苗后1987年患者57%为9~19岁青少年。

  4.流行中病例临床表现以轻症不典型者增多,普种疫苗后流行时患者以轻型为多,重症大大减少,并发症也甚少见,病死率显著下降。流行过后有5%~15%的人群无麻疹史而抗体上升,认为种疫苗后血凝抑制抗体≥1∶16基本不会感染麻疹,随抗体水平下降隐性感染率上升。1987年浙江某县报告,抗体在1∶8者隐性感染14.3%,1∶4者32.7%,1∶2者升至83.3%.

  【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一)前驱期 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二)出疹期 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三)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非典型麻疹有以下几类:

  1.轻型 多见于具有一定免疫力者,如5~6个月以下小儿;近期接受过免疫制剂或输过血或接种过疫苗者。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均轻。皮疹散在,不留色素,甚至可不出疹,也无口腔粘膜斑。病程短。

  2.无皮疹型 在免疫低下患者如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先天免疫低下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当患麻疹时可不出现皮疹、粘膜斑,要依据流行病学及实验诊断。有人认为成年后某些疾病如免疫反应性疾病、皮脂性皮肤病、骨和软骨变性疾病及肿瘤等,与童年时无疹性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3.重型 多见于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或其他疾病,或并发肺炎、心血管功能不全等患者。高热、中毒症状重,常出现循环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气促、心率快、发绀、嗜睡、昏迷、惊厥等。皮疹或密集融合,或色淡透不出,或出而又隐。也有皮疹呈出血性,甚至大片瘀斑,,伴内脏出血,称出血性麻疹,预后差。

  4.新生儿麻疹 胎儿出生前几天母患麻疹,出生的新生儿可患麻疹,有卡他症状,发热及密集的皮疹。

  5.成人麻疹 对麻疹病毒无免疫力的成人如患麻疹,一般临床症状较重,但并发症较少。孕妇患麻疹可发生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可患麻疹。1982年国外一次成人麻疹暴发流行,由血凝抑制试验证实,其临床特点为:①表现胃肠道症状,腹泻、呕吐、腹痛较多;②伴肌痛、背痛、关节痛者相当多;③86%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④Koplik氏斑存在时间长,约3~5天;⑤仅诉眼痛而少畏光。

  6.异型麻疹或称非典型麻疹综合征(atpical measles syndrome)多发生在接种灭活麻疹疫苗以后6月~6年,再接触自然麻疹患者,或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时发生本症。偶见于曾接受减毒活疫苗者。急起高热,伴头痛、肌痛、呕吐、干咳、中毒症状重而卡他症状少,罕见粘膜斑。起病2~3日后皮疹首发于四肢,向心扩散,大多限于下半身,开始为黄红色斑丘疹,后出现瘀点、水泡、荨麻疹等,呈多形性。疹退不留斑或痂,常并发肺炎、胸腔积液、肺内阴影可持续数月至1~2年。恢复期病程第10日即可测得极高的麻疹补体结合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滴度可达到>1∶1280.至今未从这类病人分离到麻疹病毒,似也无传染性。大多认为其发病机理是因灭活疫苗只引起机体HI上升而未引起抗F蛋白的抗体所致。此系一种对麻疹病毒的超敏反应。

  【并发症】

  年幼体弱,营养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后极易发生并发症,常见的如下。

  (一)肺炎 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巨细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并发继发性肺炎,以出疹期为多见。病原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并发肺炎时全身症状加重,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气促、鼻翼扇动、发绀、肺部有中、小湿啰音。常并发脓胸、脓气胸、心肌炎、心衰及循环衰竭等。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引起支气管扩张症。严重肺炎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喉炎 麻疹患者常伴有轻度喉炎,出现声音嘶哑,有刺激性干咳。重症喉炎多系合并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则有声嘶加剧。咳嗽犬吠样,出现喉梗阻现象,缺氧、青紫、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时三凹征明显。如不及时处理,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则可迅速发展至三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三)心肌炎、心功能不全 重症麻疹因高热、中毒症状严重,可影响心肌功能,尤其在营养不良小儿及并发肺炎时。临床表现为气促缺氧明显,四肢冷、发绀、心率快、心音弱、肝脏增大。心电图显示T波和ST段改变及低电压。病毒重危。

  (四)脑炎 麻疹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多,发病率约1‰~2‰。多发生于出疹后2~5天,偶见于前驱期,也可在出疹后2~3周发病。早期可能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而晚期发生者多有脑组织髓鞘病变,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常出现高热、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中细胞数增至50~500/mm3,以单核细胞为多,蛋白质稍增,糖正常,病情大多危重,可留有强直性瘫痪、智力障碍、失明等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此为一种麻疹远期并发症,属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发病率约在1~4/百万。病理变化主要为脑组织退行性病变,在切片中可见麻疹病毒抗原,伴嗜酸性包涵体,并可分离到麻疹病毒。血液与脑脊液中麻疹抗体极度增高(高于急性麻疹患者10~40倍),且持续不降。患者大多在幼年时患过麻疹,故认为本病可能系麻疹病毒长期隐伏于脑组织中,产生缺失M膜蛋白的有缺陷的病毒颗粒所致,从而引起脑部进行性退化病变。故目前认为这是一种类麻疹病毒(measleslike virus)或麻疹有关病毒(measles related virus)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脑炎。潜伏期约2~17年,发病年龄以5~15岁儿童为多,多发于男孩。起病隐匿,病初仅表现为行为异常或智力减退、睡眠障碍、情绪烦躁,数周或数月中病情加重,出现特征性肌痉挛、智力异常、视听障碍、语言不清、共济失调或局部强直性瘫痪,病情发展直至神志昏迷,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总病程约一年余,可短至半年,长达6~7年。最后死于营养不良、恶病质及继发感染。脑脊液丙种球蛋白及抗体水平剧度增高为其特点,血液及细胞数正常,脑电图呈不规则高电压慢波。

  (五)其他 尚可并发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为细菌继发感染。常因慢性腹泻、照顾不当、忌口等引起营养不良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原有结核病灶者可扩散恶化,发生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麻疹后也易发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辅助检查】

  (一)周围血象 出疹期白细胞计数常降至4000~6000/mm3,尤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多。

  (二)分泌物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 鼻咽、眼分泌物及尿沉渣涂片,以瑞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见脱落的上皮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阳性,比麻疹粘膜斑出现早,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三)病毒学检查 应用荧光标记特异抗体检测鼻粘膜印片或尿沉渣,可在上皮细胞或白细胞内找到麻疹抗原,阳性有诊断价值。早期从鼻咽部及眼分泌物和血液白细胞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可肯定诊断。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及补体结合抗体有4倍以上增高或发病1个月后抗体滴度大于1∶60,均有助诊断。特异性IgM测定也有早期诊断价值。

  【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是预防麻疹的关键,故对易感人群实施计划免疫十分重要。如发现麻疹病人,则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传播和流行。

  (一)自动免疫 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初种年龄不宜小于8个月,因恐来自母体的抗体中和疫苗病毒,使之失效。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时加强一次。国外主张在15个月时初次接种更为保险,并认为在1岁以内接种者,应于1年后加强一次。疫苗应保存在2~10℃暗处,每次皮下注射0.2ml,1次即可。各年龄剂量相同,于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接种最好。易感者在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若应急接种麻疹疫苗,仍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病情。流行时易感者80%接种了疫苗,可于2周内控制流行。接种疫苗后反应轻微,5~14日后可有低热数日,偶见稀疏淡红皮疹。

  有发热和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自动免疫;有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恶性肿瘤、白血病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和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不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凡8周内接受过输血或血制品及被动免疫制剂,以及4周内接受其他病毒减毒活疫苗者均应推迟接种,以免影响效果。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血清抗体都有上升,阳性率可达95%~98%,最早于12天血液中即可出现血凝抑制等抗体,1个月时达高峰,抗体效价在1∶16~1∶128.2~6个月后渐降,一般仍维持一定水平。部分接种者4~6年后可全部消失,故复种年龄可在4~6岁时。婴儿主动免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时,可形成无病区。

  有些国家将麻疹疫苗与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同时接种,不影响其免疫效果。

  (二)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及患病者如接触麻疹病人,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可免于发病,5~9天内进行则仅能减轻病情。可肌注丙种球蛋白(10%)0.2ml/kg,或胎盘球蛋白0.5~1.0ml/kg,或成人血浆20~30ml.被动免疫力仅能维持3~4周,3周后又接触麻疹患者需再注射。

  (三)综合预防措施 发现麻疹病人应立即作疫情报告,并招待呼吸道隔离至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10天。凡接触患者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并根据情况给予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接受免疫制剂者,应延长检疫至4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应大力宣传患者不出门,医药送上门,易感儿不患门,集体机构加强晨间检查,对可疑者应隔离观察。

  【预后】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免疫力强弱关系甚为密切,年幼体弱,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其他疾病者,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较重,常迁延不愈,易有并发症。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也常加重病情,而早期诊断,及早采用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有助于减轻病情。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