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3页

  【发病机制】

  淋巴丝虫病的早期病理变化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为淋巴循环阻塞的后果。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幼虫也有一定的作用。微丝蚴与丝虫病主要病变关系不,但可引起"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量微丝蚴在短期内死亡时,可产生全身过敏反应和局部损伤性炎症。

  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的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内的分泌物和死亡成虫的分解产物,以及成虫本身的机械性刺激,均能引起局部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淋巴结内虫体周围有以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为主的肉芽肿炎症变化。炎症的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窦纤维组织增生而造成淋巴结阻塞。丝虫寄生的淋巴管早期呈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及周围组织有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最后由于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而造成淋巴管阻塞。成虫死亡时,引起剧烈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并有量嗜酸粒细胞积聚,可形成嗜酸性脓肿。

  淋巴循环发生阻塞后,在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或器官。除机械性阻塞外,淋巴管瓣膜受到丝虫破坏后形成的淋巴循环动力学改变,也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和淋巴滞留。

  班氏丝虫寄生于深部和浅部淋巴结、淋巴管中,尤以腹腔、盆腔、腹膜后组织、肾盂、副睾、精索等部位为多。由于淋巴管阻塞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如阻塞在精索或睾丸淋巴管,则引起鞘膜腔淋巴积液、精索淋巴管曲张。阻塞在浅腹股沟淋巴结或淋巴管;则形成腹股沟淋巴管曲胀、阴囊淋巴肿或阴囊象皮肿。阻塞在腹股沟淋巴结或其主要淋巴管时,下肢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潴留于下肢皮下,刺激皮下结缔组织增生、出现下肢淋巴肿或象皮肿。腹膜后淋巴结和淋巴管、主动脉前淋巴结、肠干淋巴管以及胸导管受阻,乳糜液反流至肾脏淋巴管,后者破裂,乳糜液漏至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内随尿排出,即为乳糜尿。阻塞部位如在主动脉侧淋巴结或腰干淋巴管时,来自肾脏、输尿管上端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排出的尿含量淋巴液,即为淋巴尿。象皮肿是淋巴肿的进一步发展。淋巴液滞留在皮下组织即形成淋巴肿;淋巴液中蛋白含量高,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皮肤及皮下组织显著增厚,皮肤粗硬有皱褶,即形成象皮肿。由于皮肤血循环障碍,皮肤的汗腺、脂腺及毛囊功能受损,因而易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后者又促进纤维组织的增生,使象皮肿加重。

  马来丝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四肢浅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无乳糜尿、鞘膜积液、阴囊淋巴肿等表现。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发作次数频繁,病程较长,症状也较重。下肢淋巴管炎及象皮肿以小腿和足背为主,很少累及腿,不发生如班氏丝虫病的巨型象皮肿。

  帝汶丝虫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股及沿隐静脉和其分支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膝部以下的象皮肿。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微丝蚴血症前期) 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一般为半年左右。此时期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受感染者可出现荨麻疹、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或精索肿痛、短期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二)微丝蚴血症期 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数目逐渐增多,至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此期一般仅有发热和淋巴系统炎症或无任何症状,不加治疗此期可维持10年左右。

  (三)淋巴组织急性炎症期

  1.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多位于下肢,常呈周期性发作。有高热(39~40℃),局部淋巴结肿疼痛,淋巴管肿胀、压痛,常可触及,并出现自近端向远端逆行红线。发作持续2~3天即自行消退。由皮肤微细淋巴管炎所致的丹毒样皮炎,也伴畏寒、发热,好发部位为小腿内侧。

  2.丝虫热 也呈周期性发作,病人有畏寒、发热,但局部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伴腹痛。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所致。

  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见于班氏丝虫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和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并放射至腿内侧。睾丸和副睾肿,有压痛,精索上有一个或多个结节,压痛明显。炎症于数天内自行消退。

  前述炎症除由丝虫所致者外,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是化脓性链球菌也起一定作用。

  4.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等,肺部有游走性浸润,痰中可找到嗜酸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达20%~80%,常找到微丝蚴,血中IgE增高。

  (四)淋巴阻塞性病变期 晚期临床表现多为淋巴阻塞引起,但炎症仍反复出现,两病变常交叉重叠。

  1.淋巴结肿和淋巴管曲张 淋巴结肿系由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曲张形成。腹股沟处肿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常形成肿块,扪诊似海绵样包囊,中有硬核感,叩诊无鼓音,听诊无肠鸣音,小不随体位改变,咳嗽时冲动不明显,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找到微丝蚴。精索淋巴管曲张在班氏丝虫病亦较多见,曲张淋巴管常互相粘连而成索状,难与精索静脉曲张区别。

  2.淋巴阴囊 是班氏丝虫病常见临床表现,积液多为淋巴液,乳糜液少见。

  3.鞘膜腔积液 是班氏丝虫病常见临床表现,积液多为淋巴液,乳糜液少见。

  4.乳糜尿 也为班氏丝虫病常见的晚期症状,发生率约为2%,多呈间歇性发作,严重者为持续性。乳糜尿常骤然出现。发作前也可先有腰酸、骨盆及腹股沟部疼痛、发热等症状。乳糜尿呈乳白色,伴血尿时可呈粉红色;偶可出现淋巴血尿。乳糜尿在膀胱内长期停留易凝结成块,阻塞尿道发生排尿困难。乳糜尿含量脂肪及蛋白,置于试管中可分为3层:上层为乳糜液,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悬有小凝集块,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沉淀,内有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并可找到微丝蚴。

  5.淋巴腹水、乳糜腹水和乳糜腹泻发生在班氏丝虫病,均甚少见。心包或胸腔乳糜积液亦有报告。

  6.象皮肿 为3种淋巴丝虫病的最常见晚期症状,在高度流行区成人发病率有高达30%者。象皮肿多见于下肢,次为阴囊和上肢,也可发生于乳房、阴唇、阴茎等处,但均少见。生殖器官的象皮肿仅见于班氏丝虫病。

  (五)其它 最近一些学者注意到班氏丝虫病人可有肾脏异常。超过半数的微丝蚴血症患者有血尿(多为镜检血尿)和/或蛋白尿。班氏丝虫偶可寄生于颈部、胸肌、胸壁后脾脏等的淋巴管内形成类似肿瘤块状物的嗜酸性肉芽肿,亦偶可侵入眼部引起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等。

  【实验检查】

  (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 病程早期白细胞总数可增至1万~2万/mm3,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有继发细菌感染者中性粒细胞增多。

  (二)病原学检查

  1.微丝蚴的发现 于夜晚10时至次晨2时采取耳垂血3滴(相当于60mm3)置于玻片上直接检查,观察活动的微丝蚴。同时作成厚涂片,干后溶血、染色,以鉴别微丝蚴种类。血中微丝蚴较少时,可取静脉血2ml加蒸馏水或醋酸溶血,离心取沉渣作涂片染色检查;或将溶血的静脉血通过5μm孔径的纤维素薄膜,然后将滤膜染色检查,两者皆可提高微丝蚴检出率。有人采用荧光色素吖啶橙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也可提高检出率。夜间采血不便者可在白天口服海群生100mg,然后于15、30和60分钟采血,可见到微丝蚴,但数目较夜间为少。微丝蚴也可自乳糜尿、鞘膜积液中查到。

  2.成虫寻找 对血中微丝蚴阴性,但有症状、体征的病人,可将疑似病变组织如下肢浅表淋巴结(腹股沟较淋巴结不宜切取以免加重淋巴阻塞或形成瘘管)、附睾或精索结节,以及剂量乙胺嗪治疗后出现的结节进行活检,观察肉芽肿性炎症和寻找成虫。

  (三)免疫学试验 以犬丝虫、班氏或马来微丝蚴、感染期幼虫或成虫等制备的抗原进行皮内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免疫酶染色试验、以各种丝虫抗原进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皆有较高阳性率,但有假阳性结果,所以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而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最近一些学者发现由丝虫感染产生的IgG4抗体具有较强的诊断特异性,其存在也指示蠕虫感染具有活动性。

  (四)其它 乳糜尿病人进行逆行肾盂造影可见肾盏或肾周有造影剂外溢现象,淋巴管造影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腰干淋巴管异常等。班氏丝虫病患者阴囊区进行超声波检查时可发现扩张弯曲的淋巴管,其中有特殊活动物体经切除检查证明为班氏丝虫成虫。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马来微丝蚴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的优点。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