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4页

  这样,如使病人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必须从原先固有的医学概念模式中解脱出来。旧有的概念模式称为生物医学模式,是由生物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所赋予的。它通过教师和教科书、临床实践以及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组织的各种设施和制度,使医务人员对待病人形成了特有的一套思想和行为方式。这一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的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因此“化学和物理的语言最终足以解释生物现象”(引自G.L.恩格尔)。特别是随着生物科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对疾病的认识愈来愈深入,已查明有三千多种疾病可在染色体或基因水平上找到其病因。各种特异性的化学疗法以及高度特异性的器官移植、人工器官置换和人工受孕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生物科学对医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促使临床分科愈来愈细。各种专科的建立也导致了过分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的现象的发生。医务人员常忽视病人的陈述而习惯于依靠各种数据来诊断疾病。专科检查的项目也似乎收集的数据愈多愈好。在治疗中,只重视药物的作用,频繁地更换或罗列使用各种特效药物,而较少考虑病人对治疗的感觉和反应。

  为了摆脱生物医学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必须建立另一新的概念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它把曾对疾病产生巨医疗效果的生物学成果和心理学、社会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不仅从人的个体局部,也从整体以及群体、生态系统诸方面来综合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一概念模式认为:外界的社会因素或个体的生物因素都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映才能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和自身的心身关系,而这两个关系的和谐程度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栏1-1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简介)

  心理学是以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的各类心理现象的本质,阐明其特点和规律,从而使人类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充分的科学认识。为完善、改造和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科学依据。就这层意义上来说,这门科学又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组成部分。

  阐述和解释人类精神现象的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有文学和艺术的描写和塑造,也有科学的观察与分析。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在观察和判断人的心理活动时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后者。一般来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决定的。目的不同,方法各异。但是,无论哪种方法,其本身必须能够揭示出心理活动的质与量两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某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既能做一般性概括又能做定量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科学的方法。心理学在自身的发展中,至今已经产生了以下几类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产品分析法、心理测验和摸拟法等等。

  以上各种方法对于采集种种资料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在心理学研究工作中,还有基于上述方法而又高于它们的东西,那就是研究者的正确思维方法。所谓正确的思维方法,其含义甚广。它要求研究者在分析、批判,吸收以往的经验资料时,在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时,都不能有丝毫的主观随意性。要力争避免片面性,要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自觉地沿着清晰的逻辑轨道发展。如果说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任何科学都是必要的,那么对心理学来说,它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是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

  心理学和其它科学一样,也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早期历史上,也曾记载着人们对心理活动的种种猜测和解释。各种各样关于灵魂的描述,在历史上表现了人类对自身的精神现象曾有过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恰似炼金术对于现代化学一样。这样一些猜测为后来心理学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虽然是一门较年轻的科学,但就其基本概念的形成而言,却可以追朔到远古时期。“心理”这一概念早在公元前的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出现了。集其成者是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心理学专著《灵魂论》。在《灵魂论》中,亚里斯多德把“心理”这种东西理解为有机过程,并把它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三种。在中国提出与“心理”有关的思想比古希腊还早,孔子(公元前551~479)在《论语》中已经广泛地论述到教育心理学的某些问题。然而,数千年的人类认识史证明,认识心理活动及其本质绝非容易之事。人类为了认识自身的精神活动,曾经历过多次反复和走过许多弯路,这样的经历至今被记载在哲学史中,因为心理学的思想一直是寄生在哲学之中。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