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 回归热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实验检查】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总数可升达1.5~2万/mm3,蜱传型中2/3和虱传型中1/3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贫血在多次复发后显著,血小板可减少,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但凝血酶原时间常延长。在发热期取血(或骨髓)作涂片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典型的疏螺旋体(蜱传型的血中病原体常较少)。可作厚血片或离心浓缩后染色检查(必要时采血1~2m1接种于小鼠腹腔中,一般于1~2日内在血中可检出病原体)。

  (二)尿和脑脊液 尿中常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有时出现"急性出血性肾炎"的表现,不少患者的尿中和前列腺液中有活的螺旋体。少数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可稍增高,蛋白质和淋巴细胞增多;脑脊液中也可发现病原体,涂片检查及动物接种均可采用。

  (三)血清免疫学试验 取血清作补结、凝集、制动和杀螺旋体等试验,以检测特异性抗体;如增高4倍以上,也有助于诊断。由于病原体种株不同,且多变异,阳性率不高,故很少采用。虱传型患者的血清华康氏试验5~10%呈假阳性,也可出现变形杆菌OX19、OXk等低效价的阳性反应。

  (四)血生化试验 血SGPT升高,严重者血清胆红素上升,有达16mg/dl者。

  【诊断说明】

  季节、地区、个人卫生情况,野外作业史、有无体虱、蜱发现等均有参考价值。临床表现如骤然起病,严重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腓肠肌剧痛拒按、剧烈头痛、鼻衄、肝脾肿大、皮疹或黄疸,均属典型症状,也有助于诊断。当发热呈回归型而有多次复发时则诊断可基本成立。血、尿、脑脊液等中或动物接种后发现回归热病原体为确诊的依据。

  本病急性期的临床表现易与流行性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疟疾、伤寒、肺炎等相混淆。一经复发,诊断较易确定。

  【治疗说明】

  (一)一般和对症治疗 高热时卧床休息,给以高热量流质饮食,酌情补液,大便保持通畅。发生神经精神症状时,给以镇静药物。热退时注意发生休克及心脏循环衰竭。毒血症严重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短程口服或静注。

  (二)抗菌治疗 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均为特效药物,能清除血液内螺旋体。但易产生赫氏反应,甚至导致死亡。此反应于发热自然骤降时也可出现。系螺旋体大量溶解时所出现的休克反应,其严重程度与血内螺旋体数量的消失及被清除的速度有关。故初次剂量不宜过大,在最初2次用药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青霉素G每日60万~80万u,分2次肌注。四环素每日30mg/kg,分4次口服。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每日成人剂量100~200mg.为防止反复发作,疗程可延长至7~10日。

  【并发症】

  患者病程中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常为致死原因。孕妇易发生流产或早产。脾出血、脾破裂、阑尾炎样急性腹痛偶有发生。此外,尚可有中耳炎、结膜炎、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腮腺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脑炎、颅神经炎、心内膜炎等。蜱传回归热的并发症以眼部及神经系统症状为突出,局限性偏瘫、失语、颅神经麻痹等有时出现较晚,并可成为后遗症。

  【预后说明】

  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早晚、年龄及有无严重并发病等。儿童预后良好,但年老衰弱、孕妇及1岁以下幼儿的预后不良。并发严重黄疸、支气管肺炎、心内膜炎、脑膜脑炎等者的病情险恶。及时应用四环素治疗,病死率介于2%~6%之间;未治者虱传型和蜱传型的病死率分别为40%和>20%。未经特效治疗的蜱传型,其眼和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见。

  【预防说明】

  在整个流行过程中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控制传染源也需同时进行。目前尚无有效的保护人群的人工免疫方法。

  (一)管理传染源 病人必须住院隔离及彻底灭虱。蜱传型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必须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及防蜱、灭蜱工作。

  (二)切断传播途径 用各种方法杀灭蜱、虱。灭虱措施参阅24节"流行性斑疹伤寒".蜱主要存在于地面、屋角和道路两侧,可定期喷洒杀虫剂。

  (三)保护易感者 主要为个人防护,灭虱时要穿防护衣,在野外作业时必须穿防蜱衣,必要时可口服强力霉素或四环素以防发病。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