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2页

  【辅助检查】

  (一)血尿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内,约1/4在1万/mm3以上,少数低于5000/mm3.血小板数一般下降,嗜酸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

  (二)血清免疫学试验 宜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诊断价值。常用者有外斐试验、补结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外斐试验虽特异性较差,但由于抗原易于获得和保存,故仍广泛应用;其原理为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K或OX2的抗原部分相同,故患者血清对有关变形杆菌株可产生凝集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患者血清对OX19株的凝集效价一般超过1∶320,但常在第2周末或恢复期始达有意义的水平或高峰;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月内转为阴性。非立克次体病如变形杆菌尿路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疟疾、伤寒等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其效价大多较低,且很少有动态改变。其他立克次体病患者对OX19株也可产生凝集反应,但除地方性斑疹伤寒,其凝集效价一般也较低。复发型斑疹伤寒虽也为普氏立克次体所引起,但外斐试验往往呈阴性,或凝集效价<1∶160.

  补结杭体在病程第1周内即可达有意义的效价(1∶40),第1周阳性率为50%~70%,第2周可达90%以上,低效价可维持10~30年,故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以提纯的普氏立克次体颗粒性抗原作补结试验,不仅具组特异性,且有种特异性,故可用以区别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复发型斑疹伤寒患者的补结抗体出现也较早,大多在病后第8~10日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而流行性斑疹伤寒则主要是IgM.

  以可溶性抗原作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微量法更可节省抗原。阳性反应的出现较外斐试验为早,病程第5日即可有80%以上病例呈阳性;试管法>1∶40,微量法>1∶4为阳性反应。2~3周时阳性率几达100%,效价于病程1月左右达高峰,继迅速下降而于数月内消失,因而不适用于追溯性研究。本试验具组特异性,可用以与其他组立克次体病如恙虫病、各种斑点热、Q热等区别。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可出现效价较低的阳性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现症患者的凝集抗体属于IgM,而复发型斑疹伤寒病人的凝集抗体则主要属于IgG.

  间接血凝试验的一些特点与微量凝集法相同,也只具组特异性。血凝抗体于病程第5~7日出现,迅速上升,高值维持2~10周,下降较补结抗体为快。一般以>1∶100的效价为阳性标准。

  其他血清免疫学试验尚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火箭免疫电泳、葡萄球菌蛋白A(SPA)玻片协同凝集法等。

  (三)病原体分离 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立克次体血症通常出现于病后1周内,宜在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或采集病人身上体虱在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待虱发病死亡后,作涂片染色检查立克次体。豚鼠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可用发病早期的患者血液3~5ml注入雄性豚鼠腹腔内,经7~10d后动物出现发热反应,取鞘膜和腹膜作刮片检查,或取脑、肾上腺、脾等组织作涂片,染色后镜检,可找到位于胞质内的大量立克次体。豚鼠阴囊反应呈阴性,或仅有轻度发红而无明显肿胀,可供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时的参考。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 用DNA探针或PCR方法检测普氏立克次体特异性DNA,具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

  (五)其他 有脑膜刺激征者,应作脑脊液检查,外观大多澄清,白细胞及蛋白稍增多,糖一般正常。心电图可示心肌损害,如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等,少数患者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

表11-18 流行性斑疹伤寒与地方性斑疹伤寒和复发型斑疹伤寒的区别

主要区别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复发性斑疹伤寒
病原 普氏立克次体 莫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
有无流行性斑疹伤寒往史 一般无
流行情况 流行性 地方性或散发性 散发性
流行季节 冬春 夏秋 不定
传播媒介 体虱 鼠蚤
病情轻重 较重,神经症状明显 较轻 较轻
热程 12~18日 9~14日 7~11日
皮疹 多,遍及全身,瘀点样 较稀,极少呈出血性 多数无疹
病死率(未受特效治疗者) 较高 很低 很低
外斐试验(OX19 强阳性,1∶320 ~1∶5210 1∶160 ~1∶640 阴性或低于1∶160
补结试验(相应颗粒性抗原) 阳性,高峰在病程12~16日,抗体主要为IgM 阳性,抗体主要为IgM 阴性,高峰在病程8~10日,抗体主要为IgG
豚鼠阴囊反应(腹腔接种) 轻度阴囊发红 阴囊明显红肿,睾丸也有肿大 轻度阴囊发红

  【鉴别诊断】

  本病除与地方型斑疹伤寒、复发型斑疹伤寒等鉴别(表11-18)外,尚需与外寒、恙虫病、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区别。伤寒的特殊并发症、血粪培养等;恙虫病的局部焦痂和淋巴结肿大、血清免疫学试验等;麻疹的典型皮疹及粘膜斑等;流脑的脑脊液发现、皮疹涂片等;回归热的热型、腓肠肌压痛、周围血涂片等;钩体病的全身出血倾向、特殊后发症、血清凝溶试验等;流行性出血热的球结膜出血、尿蛋白与发热不成正比、血清免疫学试验等,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均有助于鉴别。回归热和本病有可能发生于同一患者。在美国,本病尚需与落矶山斑点热相鉴别,后者的皮疹为离心性分布,腹部皮疹很少,且皮疹最先出现在足踝和手腕部。[医学教 育网 搜集整理]

  【预防】

  本病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造成重大危害。目前流行性斑疹伤寒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监测项目之一,其预防关键在于防虱、灭虱和广泛开展群众卫生运动。

  (一)管理传染源 患者应予灭虱处理,灭虱后可以解除隔离,但仍宜集中于专门病房或这病室。给病人沐浴、更衣,毛发部位需清洗多次,并喷入杀虫剂如1%~3%马拉硫磷等于衣服及毛发内。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宣教,鼓励群众勤沐浴、勤更衣。衣、被等可用干热、湿热、煮沸等物理来灭虱法,温度需保持在85℃以上30分钟;也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法化学灭虱,熏蒸6~24h,适温为20~30℃。

  (三)保护易感者 灭活疫苗有虱肠疫苗、鸡胚或鸭胚疫苗和鼠肺疫苗3种,国内常用者为灭活鼠肺疫苗,适用于流行区居民、新进入疫区者、部队指战员、防疫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第1年皮下注射3次,每次间隔5~10天;15岁以上第1次注射0.5ml,第2、3次各为1ml;14岁以下分别为0.3~0.4ml及0.6(第2次)及0.8ml(第3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1次,注射剂量与第3次相同。经过6次以上预防接种后即可有较持久的免疫力,对莫氏立克次体感染也有效。接种后反应轻微,仅局部有轻度红肿。减毒E株活疫苗已在某些国家广泛应用,皮下注射1次即可,免疫效果可维持5年之久。

  服用四环素或氯霉素也能收到暂时预防效果,但大多学者不主张采用,因发病后及早给药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预后】

  预后取决于年龄、患者一般情况、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等。有严重毒血症、支气管肺炎、显著中枢神经系症状等的预后不良。同时发生回归热者也增加预后的严重性。

  各次流行的严重情况常有明显差异,儿童患者的病情一般较轻。未有特效治疗前的病死率为5%~17%,50岁以上组可达40%~50%.采用四环素类、氯霉素等治疗后预后大有改观,病死率约为1.5%.预防接种后发病,其病程较短,病情也较轻。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