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布时间:2014-12-29 共3页

  【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属奈瑟氏菌属,为革兰阴性球菌,呈卵圆形,常成对排列。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带菌者鼻咽部,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在含有血液、血清、渗出液及卵黄液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于5%~10%的二氧化碳环境下生长更好。本菌对寒冷、干燥及消毒剂极为敏感。在体外极易死亡,病菌能形成自身溶解酶,故采集标本后必须立即送检接种。

  脑膜炎球菌可用血清凝集试验加以分群,可分为A、B、C、D、X、Y、Z、29E、W1359个血清群。国内除A、B、C、D与国外相同外,另到1889、1890、1892、319、1916、1486、18117个新血清群。但90%以上病例由A、B、C三群引起,大流行均由A群引起,B群和C群仅引起散发和小流行。根据我国资料,引起发病及流行者仍以A群为主,分离到的致病菌中,A群占97.3%,B群占1.93%,C群仅占0.39%,与国外不同,其B组占50%~55%,C组占20%~25%,W135为15%,Y组占10%,A组仅占1%~2%.

  【发病机理】

  病原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粘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脑炎。

  该菌可产一种酶,能切断局部IgA重链。此外,菌毛粘附于鼻咽部上皮细胞,对致病均起了重要作用。

  在败血症期,细菌常侵袭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从而出现瘀点或瘀斑。由于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或内毒素作用,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暴发型败血症是一种特殊类型,过去称为华-佛氏综合征,曾认为是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坏死,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所致。现已证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多数并未衰竭,在发病机理中并不起主要作用,而由于脑膜炎球菌的脂多糖内毒素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性休克,继而导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则是其主要病理基础。

  暴发型脑膜脑炎的发生和发展亦和内毒素有关。第Ⅲ型变态反应亦可能在发病机理中起某些作用,如在受损的血管壁内可以见到免疫球蛋白、补体及脑膜炎球菌抗原的沉积。[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 理]

  【病理改变】

  败血症期的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有炎症、坏死和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周围有出血,皮下、粘膜及浆膜也可有局灶性出血。

  暴发型败血症的皮肤及内脏血管有内皮细胞破坏和脱落,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皮肤、心、肺、胃肠道和肾上腺均有广泛出血,心肌炎和肺水肿亦颇为常见。脑膜炎期的病变以软脑膜为主,早期有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血点,后期则有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出现。病变累及大脑半球表面及颅底。颅底部由于脓性粘连压迫及化脓性改变的直接侵袭,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颅神经损害,甚至为永久性。脑组织表层由于毒素影响而有退行性变。此外,炎症可沿着血管侵入脑组织,引起充血、水肿、局灶性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出血。

  暴发型脑膜脑炎的脑组织病变严重,有明显充血和水肿,颅内压明显增高,易产生昏迷及惊厥等脑炎症,部分病人有天幕裂孔疝及枕骨大孔疝,即出现瞳孔改变、偏瘫、去大脑强直、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少数慢性病人由于脑室孔阻塞和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或散发于世界各国,平均年发病率为2.5/10万,以非洲中部流行地带为最高。

  (一)传染源 人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人群带菌率如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流行期间则A群所占百分比较高。病后带菌者约有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带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常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

  (二)传染途径 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因病原菌在体外的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无论散发或流行,发病率均随着冬季来临而增加,一般从11月份开始上升,至2~4月份为高峰,5月起呼吸病毒感染,均有利于疾病的传播。日常用品间接传播机会较少。

  (三)人群易感性 本病在新生儿少见,2~3个月以后的婴儿即有发病者,6个月~2岁婴儿的发病率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新生儿出生时有来自母体的杀菌抗体,故很少发病,在6~24个月时抗体水平下降至最低点,以后又逐渐增高,至20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人群的易感性与抗体水平密切相关。各地区由于各年龄组的免疫力不同,而有发病率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的最高;在偏僻山区,一旦有传染源介入,常导致暴发流行,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平均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流行高峰,这是由于相隔一定时间后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渐积累增加之故。近年来在流行病学上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菌群的变迁和耐磺胺药菌株的增加。

  【临床表现】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

  (一)普通型 占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及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1.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日,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

  2.败血症期 患者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7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约1~2mm至1cm.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约10%病人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病后二日左右。少数病人有脾肿大。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

  3.脑膜炎期 病人高热及毒血症持续,全身仍有瘀点、瘀斑,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颅内压增高而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1~2日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

  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食、烦躁及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能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对诊断极有帮助,但有时因频繁呕吐,失水反可出现前囟下陷。

  (二)暴发型 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

  1.暴发型败血症 多见于儿童,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见。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不少病人血压可降至零,尿量减少或无尿。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血及瘀点培养多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DIC存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下者常提示预后不良。

  2.暴发型脑膜脑炎 此型亦多见于儿童。脑实质损害的临床症状明显。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推体束征常阳性,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天幕裂孔疝为颞叶的钩回或海马回疝入天幕裂口所致,能压迫间脑及动眼神经,致使同侧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继而出现呼吸衰竭。枕骨大孔疝时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此时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亦不整齐,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呈伸展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等,或呼吸暂停,或为抽泣样、点头样呼吸,成为潮式呼吸,常提示呼吸突将停止。呼吸衰竭出现前病人可有下列预兆:①面色苍白、呕吐频繁、头痛剧烈、烦躁不安;②突然发生昏迷、惊厥不止、肌张力持续升高;③瞳孔大小不等、明显缩小或扩大、边缘不整齐、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球固定;④呼吸节律改变;⑤血压上升。

  3.混合型 兼有上述二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

  (三)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不多见,成年患者较多。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患者常有间歇性畏冷、寒战、发热发作,每次历时12小时后即缓解,相隔1~4天后再次发作。发作时可出现瘀斑、斑疹、膝腕关节疼痛等。诊断主要依据发热期的血培养,常需多次检查才获阳性。辨点涂片阳性率不高。病程中有时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而使病情急剧恶化。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