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9 共4页
【发病机理】
1.入侵途径、体内繁殖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钩体自皮肤破损处或各种粘膜如口腔、鼻、肠道、眼结膜等侵入人体内,经淋巴管或小血管至血循环和全身各脏器(包括脑脊液和眼部),迅速繁殖引起菌血症。钩体因具特殊的螺旋状运动,且分泌透明质酸酶,因而穿透能力极强,可在起病1周内引起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以及肝、肾、肺、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病变。其病变基础是全身毛细血管损伤,轻者常无明显内脏器官损伤,病理改变轻微,而感染中毒性微血管功能的改变较为显著。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普遍肿胀,嵴突减少,糖原减少以及溶酶体增多。
2.内脏器官损害 各脏器损害的严重度因钩体菌型、毒力及人体的反应不同,钩体病的的表现复杂多样,病变程度不一,临床往往由于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3.中后期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反应 人体对钩体的入侵首先表现为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但无明显的白细胞浸润,也不化脓,仅出现轻微的炎症反应。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明显,有明显的吞噬能力。出现腹股沟及其他表浅淋巴结肿大。上述均为非特异性反应。
在发病后1周左右,开始出现特异性抗体,IgM首先出现,继之IgG,于病程1月左右其效价可达高峰。抗体出现后钩体血症逐渐消失。肾脏中的钩体不受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的影响,能在肾脏中生存繁殖并常随尿液排出。当免疫反应出现而病原体从体内减少或消失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和神经系统后发症等,可能与超敏反应有关,也可能与钩体本身有关(有人认为是残存感染)。
【病理改变】
病理解剖 一般情况下,毒力较强的黄疸出血型、秋季型、澳洲型、犬型等钩体菌型的感染,常引起黄疸、出血和肾功能衰竭;而伤寒流感型、7日热型,特别是波摩那型等毒力较弱的感染,则常引起钩体病的轻型。然而,病情的轻重可能与人体免疫状态的高低有关。
1.肺脏 肺部的主要病变为出血,以弥漫性出血最为显著。是人体对毒力强、数量多的钩体所引起的全身性强烈反应,有时类似超敏反应。肺弥漫性出血的原发部位是毛细血管,开始呈少量点状出血,后逐渐扩大,融合成片或成团块。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肺组织毛细血管完整,但极度充血、淤血以致溢血(并未见到明显血管破裂现象)。支气管腔和肺泡充满红细胞,部分肺泡内含有气体,偶见少量浆液渗出。肺水肿极少见。肺出血呈弥漫性分布,胸膜下多见。超微结构发现大部分肺泡壁毛细血管微结构清晰,可见少量内皮细胞原质呈支状突起;有的线粒体肿胀,变空及嵴突消失。在变性的内皮细胞内有时可见变性的钩体;偶见红细胞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溢出。肺比正常重1~2倍,外观呈紫黑色。切面呈暗红色。切开时流出暗红色或泡沫状血性液体,气管或支气管几乎全为血液充满。
当肺内淤积大量血液时,使血管壁持久缺氧,如果再合并心肺功能障碍,更促进肺弥漫性出血发展。
2.肾脏 钩体病的肾脏病变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肾小管基底膜破裂,肾小管管腔扩大、管腔内可充满血细胞或透明管型,可使管腔阻塞。对许多钩体病的患者肾活检,均发现有肾间质性肾炎,因而可以认为间质性肾小球肾炎是钩体病的基本病变。电镜下小球内皮细胞无改变,可见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肾间质呈现水肿,有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少数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个别病例有小出血灶。多数肾组织内可找到钩体。肾小球病变一般不严重,有时可见囊内出血,上皮细胞浊肿。
3.肝脏 肝组织损伤轻重不一,病程越长,损害越大。病变轻者外观无明显异常,显微镜下可见轻度间质水肿和血管充血,以及散在的灶性坏死。严重病例出现黄疸、出血,甚至肝功能衰竭。镜下可见肝细胞退行性变,脂肪变,坏死,严重的肝细胞排列紊乱;电镜下可见肝窦或微细胆小管的微绒毛肿胀,管腔闭塞。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嵴突消失。肝细胞呈分离现象,在分离的间隔中可找到钩体。
本病的黄疸可能由于肝脏的炎症、坏死,毛细胆管的阻塞及溶血等多种因素所致。由于上述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凝血功障碍,故临床可见严重黄疸、出血,甚者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
4.心脏 心肌损害常常是钩体病的重要病变。心包有少数出血点、灶性坏死。间质炎症和水肿。心肌纤维普遍浊肿、部分病例有局灶性心肌坏死及肌纤维溶介。电镜下心肌线粒体肿胀、变空、嵴突消失、肌丝纤维模糊、断裂、润盘消失。心血管的损伤主要表明为全身毛细血管的损伤。
5.其他器官
脑膜及脑实质可出现血管损害和炎性浸润。硬膜下或蛛网膜下常可见到出血,脑动脉炎、脑梗塞及脑萎缩。镜下脑及脊髓的白质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肾上腺病变除出血外,多数病例有皮质类脂质减少或消失。皮质、髓质有灶性或弥散性炎性浸润。
骨骼肌特别是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出血,并有肌浆空泡、融合,致肌浆仅残留细微粒或肌浆及肌原纤维消失,而仅存肌膜轮廓的溶介性坏死改变。在肌肉间质中可见到出血及钩体。电镜下肌微丝结构清晰、浅粒体肿胀。
【流行病学】
本病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严重。我国31个省(包括台湾)、市、自治区均发现本病。尤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一)传染源
鼠和猪是二个主要传染源。它们的带菌率、带菌的菌群分布和传染作用等方面因地而异。国内的鼠类中,黑线姬鼠、黄毛鼠和黄胸鼠等带菌率较高,所带菌群亦多。家畜中猪作为宿主动物起着重要作用,因为猪携带的菌群与人的流行菌群完全一致,且具备主要传染源的各项条件:①分布广、数量多;②与人接触密切,猪尿能污染居民点内各种水源;③带菌率高,排菌时间长(370天以上);④尿量大,尿内钩体数量多;⑤猪圈一般多潮湿多水,泥土和积水内存在大量钩体。此外,犬、牛等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近年来用血清学检查的方法说明,蛇、鸡、鸭、鹅、蛙、兔等动物有可能是钩体的储存宿主。
钩体病患者的尿有时排菌达半年左右,因尿为酸性,多不适宜钩体的生长。另外隐性感染可成为健康带菌者,但因排菌率不高、排菌不规则,所以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被忽略。但在越南,有一次钩体病的暴发流行,追溯其传染源可能为人。因为66例恢复期病人中有12.1%排菌(尿pH6.2~7.2),带菌者随地排尿,污染地面水,因而人可能被感染钩体。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钩体可在野生动物体内长期存在,它可以传染给家畜,通过家畜再传染给人;又可通过家畜传染给野生动物再传染给人。如此长期循环不止。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外在环境(水和土壤等),人群经常接触疫水和土壤,钩体经破损皮肤侵入机体。与疫水等接触时间愈长,次数愈多,外在环境如土壤等偏碱,气温22℃以上,钩体容易生长,因而获得感染的机会更多。
2.经鼻腔粘膜或消化道粘膜传播:通过粘膜,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系统的粘膜,都是钩体容易侵入的途径。当喝大量水后胃液被稀释,吃了被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的食品或未经加热处理的食物后,钩体容易经消化道粘膜入侵体内。
3.其他 从羊水、胎盘、脐血、乳汁及流产儿的肝肾组织中都能分离出钩体,说明可通过哺乳及先天性感染而发病。但经病人菌尿而受染者机会极少。吸血节肢动物如蜱、螨等通过吸血传播也有可能。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常与疫水接触者多为农民、渔民、下水道工人、屠宰工人及饲养员,因而从事农业、渔业劳动者发病率较高。从外地进入疫区的人员,由于缺乏免疫力,往往比本地人易感。病后可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在气温较高地区、屠宰场、矿区等,终年可见散发病例。
(四)流行特征
1.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农民(从事牧、渔业劳动者发病率亦高),农村儿童并非少见,年龄分布以10~39岁为最多,男性占80%以上。
2.好发季节为7~9月,8、9月达高峰,因而有“打谷黄”、“稻瘟病”之称。
3.流行形式 根据我国钩体病的流行特点,大致可分四个主要流行;①雨水型:降雨连绵之时,村庄内外积水,带菌动物的粪尿外溢,污染环境;②稻田型:鼠类是稻田型流行的主要传染源,鼠在稻田中偷吃稻谷,排尿于田中,农民接触疫水而感染;③洪水型:当洪水泛滥,有钩体存在的畜舍、厕所等被冲溢,使水被污染。多呈暴发流行,猪为主要传染源;④散发型:因钩体带菌动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故很多场所可被污染。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可因接触污物而得病。一般无明确之接触虫,临床表现复杂,经常被误诊。
4.外来人员易感性强。从外地进入流行区的人群,由于缺乏免疫力,往往比本地人容易得病。因钩体菌型众多,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性,但可发生第2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