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讲义――第十八章牙源性肿瘤

发布时间:2011-10-18 共4页

  (二)单囊型成釉细胞瘤(unicysticameloblastoma)

  临床和X线上类似含牙囊肿,多见于青年人,10~29岁之间,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复发率低,约10%.

  【病理】三个亚型:

  第一型:部分上皮表现为相对一般性上皮衬里,部分表现为早期成釉细胞瘤的特点,即所谓的Vickers-Gorlin标准(简称V-G标准):

  (1)囊肿衬里上皮基底细胞核染色深;

  (2)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核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

  (3)基底细胞的胞浆出现空泡性变

  第二型:衬里上皮类似第一型,但部分上皮呈结节状增生突入囊腔。增殖的结节由牙源性上皮组成,类似丛状型成釉细胞瘤。

  第三型:壁成釉细胞瘤(muralameloblastoma),纤维囊壁上存在丛状型或滤泡型成釉细胞瘤

  (三)周边型成釉细胞瘤(peripheralamelobladtoma)

  是指局限于牙龈或牙槽粘膜内的成釉细胞瘤。常浸润周围组织,主要是牙龈结缔组织,但不侵袭下方的骨组织。有时见肿瘤下方呈浅碟状压迫性骨吸收。预后较好。完全切除后不易复发。

  周边型成釉细胞瘤不易复发的原因:

  1.部位在牙龈,易于早期发现。

  2.肿瘤下方的密质骨对肿瘤生长有较抵抗性,牙龈内致密结缔组织也较骨小梁间疏松结缔组织的抗性,使肿瘤局限。

  组织发生:原因不明,来源于牙源性上皮或牙源性上皮剩余或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口腔粘膜上皮也可能发生此瘤。

  二、牙源性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epithelialodontogenictumor)

  又称Pindborg瘤,较少见。以往认为是成釉细胞瘤或牙瘤的一型。1956年Pindborg首先报告此瘤并命名。

  良性但具有较成釉细胞瘤更明显的局部浸润性生长。术后有复发的报告。

  【临床表现】

  年龄:分布较广,20~60岁之间,平均40岁左右。

  部位:下颌比上颌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磨牙区。

  症状:无特殊症状,仅见颌骨逐渐膨胀。

  X线表现:不规则放射透光区内含小不等的不透光团块。

  【病理】肉眼:病变区颌骨膨,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实性。可见埋伏牙。

  镜下:

  1.肿瘤由多边形细胞组成,常见清晰的细胞间桥。瘤细胞边界清晰,胞浆微嗜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清楚,核,可见双核或多核。

  2.瘤细胞呈片状或岛状,偶呈筛孔状

  3.有淀粉样物质:圆形嗜酸性均质性物

  4.淀粉样物可发生钙化,呈同心圆状沉积

  5.纤维间质常见退变

  【组织发生】

  Pindborg认为来自埋伏牙的缩余釉上皮,也有人认为来自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

  三、牙瘤(odontoma)

  是成牙组织的发育异常或畸形,不是真性肿瘤。肿物内含有高分化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由于这些组织排列不同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两种

  (1)混合性牙瘤(complexodontoma):

  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上下颌均可发生,前磨牙和磨牙区多见。活动性生长期常在牙齿形成期,并引起颌骨膨。X线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放射透光区,其中可见放射阻射性结节状钙化物。

  镜下:牙齿组织排列紊乱,互相混杂,而无典型的牙齿结构。生长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2)组合性牙瘤(compoundodontoma)

  由许多牙齿样结构组成。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