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可以说,这30年是湖南省邵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全市综合实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全市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可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恰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红蕾、万村新绿。
2007年,邵阳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在初步实现小康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着小康,而那些翔实的数字,见证了人民生活的变迁。
一、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以来,邵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68元增加到2911元,增长了16.3倍,年均增长10.3%,这得益于党中央农村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退耕还林、种粮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实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等措施。而城镇居民收入也明显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647元增加到2007年的9950元,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长13.2%。到2007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1亿元,比1978年末的3930万元增加430.61亿元,人均储蓄余额由7元增加到5750元。
二、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如今“吃”的份量越来越轻了,恩格尔系数(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7746元,比1985年增长12.1倍,恩格尔系数为40.3%,比1985年的57.8%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达到2653元,比1985年的308元增长8.6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1.4%,比1985年的61.7%下降了10.3个百分点。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来自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比重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238.49公斤,比1985年下降40.2%,蔬菜及菜制品消费90.62公斤,比1985年下降35.7%,而同期消费肉禽及其制品30.11公斤,同比增长41.5%,水产品5.06公斤,同比增长70.9%,奶及奶制品1.01公斤,增长100倍,水果类消费20.51公斤,增长2.9倍。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83.6公斤,比1982年的140.94公斤下降40.7%,比最高消费年份1988年的人均消费163.1公斤下降58.7%,肉禽蛋水产品类人均消费59.56公斤,比1982年的29.35公斤增长1.03倍。
三、大起来的住房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三代同房的住房困难户相当普遍,1978年全国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3.6平方米,农村也仅8.1平方米。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和百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邵阳市各级政府为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1.1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1.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85年的18.6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3.2平方米,增长14.6平方米。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城市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住房装饰、家具、家庭设备等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品种升级换代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