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心理问题
一、案例问答题
1.一般资料:求助者,女,18岁,高中生,独生女,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格,林某本人也一直很听话,性格较内向。
求助者主诉:紧张、焦虑、注意力下降1个月,越临近考试越紧张,已经影响到了学习。
求助者自述:1个月前,求助者参加一次较重要的高考模拟考试,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因为过分紧张在数学考试的时候,把最后一道题给漏了,自己本是会做的,可就是因为当时"太紧张"了,所以一下子脑子"一片空白",就"怎么也不会做了"。那次考试后,求助者一直担心害怕自己过度紧张的情况会再度在考试中出现,以前考试都没有这么紧张过,自我安慰说可能是"因为高考快近了吧,其他人又对我期望很高,感觉压力很大"。但是在后来的每次考试前,求助者都会有焦虑的表现,以致不能静下心来复习,自觉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后来的考试中成绩也有下滑的趋势。求助者表示这样下去肯定会严重影响高考的,所以前来寻求帮助。
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谈吐正常,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比较焦虑。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反映求助者在家一直是很懂事的孩子,平日里也很用功,只是感觉最近孩子好像压力大了些。老师与同学也都反映求助者在校表现一直很优秀,最近两三次考试稍微比以前差一点,表示是正常的成绩范围,认为求助者高考仍然会考出好成绩的。
根据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3.确定咨询目标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本案例的咨询目标应该是什么?
4.针对该求助者情况,你认为可选用哪些心理测验工具?
正确答案:
1.根据求助者的主诉及咨询师的观察可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紧张、焦虑、注意力下降1个月,越邻近考试越紧张,已影响到了学习。
2.(1)本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考试焦虑情绪。
(2)诊断依据如下:
①根据林某的临床资料,综合其相关因素,家族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林某本人对症状自知,有主动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林某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符合统一性原则;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其人格相对稳定,故其心理活动在正常范围,可排除林某有重性精神病。
②林某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快要临近高考引起的,因此情绪紧张,其冲突具有现实意义,持续时间为1个月,不良情绪泛化不明显,社会功能的影响不严重,而且经过检查无器质性的病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3.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指求助者和咨询师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达到的目的。
(1)确定心理咨询目标的程序
①全面深入地了解求助者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摄入性谈话时听取了求助者自述和他人介绍的情况后,应进一步询问和观察,尽量全面地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收集求助者的有关资料要围绕七个问题,简称为"6WIH",即who、what、when、where、why、which、how。
②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a.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b.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c.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d.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③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a.找出求助者主要的问题;b.确定从哪个问题下手。
④向求助者说明有效咨询目标的基本要素。有效的咨询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属于心理学范畴;积极的;具体或量化的;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
⑤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心理咨询的目标是一般、普遍、宏观、远期的目标到特殊、具体、微观、近期的目标的连续体。实现两种有典型意义的目标的统一是心理咨询卓有成效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大目标着眼,从小目标着手,是辨证处理两种目标关系的准则。
(2)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①近期目标:心理咨询的近期目标主要关注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本案例的近期目标可以制定为:a降低考试紧张焦虑水平;b.改善学习状况,使其能静心复习。
②远期目标:心理咨询的长远目标为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4.针对本案例求助者的情况,可以选用的心理测验工具是SAS、EPQ、SCL-90。
(1)选择测评量表应有指向性。本案例的求助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焦虑,因此,可以选用与情绪有关的量表,比如可以测量焦虑程度的SAS和SCL-90。
(2)为了确定非情境性症状的性质,应使用人格问卷,以便探索症状的人格因素。为了对求助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案例的求助者的问题可能与其人格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选用EPQ来确定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总之,在心理诊断中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象或求助者的某些特殊表现来选用。
2.一般资料:求助者李某,男,15岁,九年级学生。与父母和爷爷奶奶同住,父母为工厂技术工人,家庭经济一般。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病史。
求助者主诉:因扫除受老师批评,不愿意上学有2个星期。
求助者自述:两个星期前,轮到我组值日,我还是值日小组长。正在我认真值日的时候,我班的同学王某叫我去玩足球,于是我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了扫除任务,因为我太想玩足球了,可就在我加快值日进度的时候,不知是忘记了,还是忽略了,有一个地方忘记扫了,结果就在学校卫生检查的时候给我们班级扣了5个考核分。我们班级可是学校里最好的班级呀,从来没有落后过,就因为我的原因,可能会排在后面的,我非常地后悔,自己没有认真扫除,不该去和同学玩。第二天,老师看见黑板上扣分情况,到了班级就狠狠地批评我,说我就知道玩,不为班级着想,还说我没有主人翁责任感,当时我非常生气,真想反驳,但害怕老师的威严,只能够默默地承受。这下我的班级干部的形象算完了!老师肯定不喜欢我了,我也没有资格去做别人的工作了。可回家和家里人说吧,他们不但没有安慰我,还说老师说得对,你说我有苦和谁诉呀。老师怎么能够这样呢?第二天看见老师心理就觉得别扭,不愿意看班主任,上课老想这问题,觉得思维都有点迟钝了!可又不敢和老师说,也不能够和同学说,他们会说我小心眼的,和父母说,他们又不理解我。我可是我们家庭的希望呀,这样下去怎么能行?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呀?
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愿望。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扫除事情时,有明显后悔,对老师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不愿意上学,可又没有办法,不能不上学,那样会对不起长辈,情绪显得烦恼和焦虑。
心理测验结果:
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4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求助者主要症状是什么?
2.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3.简述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基本程序。
4.采用谈话法收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答案: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烦恼、厌学。
2.(1)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①根据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②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由于自己的过失,导致老师的批评)引起的,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恼、厌学等症状。
③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不愿意看老师,不愿意上课等,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④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2个星期。
3.提出心理评估报告的基本程序如下:
(1)临床资料的核实
一般使用调查法(访问求助者的父母、朋友、同事等)。
(2)评估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
当咨询师向求助者询问"您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时,求助者常会对其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回答,但其回答的内容可能只是其心理、生理或社会功能的某一方面。评估实际上是要求咨询师确定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哪方面出了问题,其表现程度如何,引发问题的关键点和原因是什么。
(3)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仅仅对求助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做出评估,只是一种现象学的诊断(或如医学上所说的"症状诊断"),为了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师还必须探明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即要做原因诊断。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也可能不止一个,要分别对其在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做出评估。在对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观点,心理咨询师应在融汇贯通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灵活运用。
(4)综合以上三项的内容,确定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写出分析评估报告。
4.采用谈话法收集资料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接待、提问、倾听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面部表情、提问的语词、动作,均不可表达出对谈话的哪类内容感兴趣,不然可能有暗示和诱导因素带入到摄入性会谈中,从而使求助者的报告产生偏离,丢失客观信息。
(2)提问中避免失误。
(3)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4)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谈话内容。
(5)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6)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3.一般资料:韩某,女,27岁,汉族,已婚未育。本科学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求助者主诉: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早醒、记忆力差近1个月。
求助者自述:2年前与丈夫经人介绍相识结婚,婚后1年,丈夫到C市某大型外企谋得了一份收入很高,且有很好地发展前途的工作。虽然十分不情愿丈夫离开家,但为了丈夫的个人发展也只得同意。两人约定,待丈夫在新公司稳定下来后,自己也到C市去发展。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补习商务英语,为将来到外地找工作做准备,并计划请年假到C市去看丈夫。但所在公司业务繁忙,其学习计划很快就被打乱了,所负责的工作任务重,又十分繁琐,因此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向领导请年假。4个月前,丈夫说公司明年会调他到另一个城市的分公司,职位会进一步提升,让自己安心地在目前的公司工作,等明年他到另一个分公司后两人再团聚,本以为可以在短期内同丈夫团聚的韩某感觉很失望,开始对丈夫有所埋怨。两人在电话中不时因小事发生争执,后来话题越来越少,没事时就很少通电话了。感觉丈夫不关心自己,夫妻感情变淡了。
一直在公司做行政工作,很受上司信任和赏识,工作得心应手,但觉得目前的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前途,现在处于已婚未育状态,到外地很难找工作。虽然丈夫的收入高,即使自己不工作,也完全不会影响生活水平,但认为一定得在经济上独立,否则会被丈夫轻视。想趁年轻早点生孩子,可丈夫在外地,这个计划也一时难以实现。近1个月,几乎每天加班,没时间学习,感觉很累,工作效率低,心情不好,很容易发火,晚上也睡不好觉。希望咨询师能给予帮助。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独自来到咨询室,五官端正,体态匀称,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不太爱讲话。述说时眉头紧锁,面部表情流露出烦躁、不安、疲倦,身体不放松,情绪不稳定。思路清晰,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咨询合作,求助愿望明显。
心理测验结果:
EPQ:标准分N:63、E:42,P:40,L:30显示求助者为偏内向不稳定型(抑郁质)人格倾向;
SAS:粗分42分,标准分52分,有轻度焦虑情绪;
SDS:粗分34分,标准分42分。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分析。
2.对该案例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请说明诊断依据。
3.对该求助者需要做哪些鉴别诊断?
4.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分析如下:
(1)精神状态:焦虑、烦躁。
(2)生理状态:入睡困难、早醒、记忆力差。
(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效率下降。
2.(1)根据求助者的表现及心理测验结果,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如下:
①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求助者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一致,主动求医,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很好的自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②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夫妻两地分居引起;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早醒、记忆力差等情绪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夫妻两地分居上,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坚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工作,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时间短,病程只有不到一个月。
③根据以上依据,结合心理测试结果,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3.对该求助者进行诊断时,需要做以下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有自知力,主动求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3个月。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不到1个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抑郁症相鉴别
抑郁症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该求助者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4)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不到1个月,因此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每个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都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社会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不明显。
(2)社会因素:
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夫妻两地分居。
②与丈夫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心理因素:
①存在认知错误:两地分居,夫妻关系一定会出问题;夫妻俩都必须有好的事业发展前景;两人团聚的事一拖再拖,是丈夫未尽心。
②受焦虑、烦躁等情绪困扰,不能自行解决。
③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知如何处理两地分居的夫妻关系。
④个性特征:较内向、任性、自尊心强、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