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大学校园里不再是一个羞羞答答的词语。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大学辍学最终成为全球首富的创业神话,为不少学子所津津乐道。据调查,深圳大学有一半左右的在校生参与打工。一些大学生更是打出了“我创业我精彩”的口号。
记者发现.新一轮的大学生"创业热”不同以往。与传统勤工俭学相比,“创业热”已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学习生活需要,而是把创业当作一种不可或缺的阅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有的还将其作为一生事业的起点。从形式上看,新一轮的“创业热”已经超越发传单、贴广告、当家教等这些传统形式,商品代理、中介服务、出售成果、创办实体等更高形式的创业之举正成为主流。
"学生代理"已潜人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清华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想要买东西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找代理。据了解.目前学生代理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服饰、化妆品、数码产品、电脑、营养保健品、文体用品、手机、饮食、书籍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北京大学未名BBS(电子公告牌)代理版版主对记者说+在众多的代理中,存在着非常多的明星式的成功人物,不断刺激着新加入的学生创业者。例如,已成为专业化化妆品销售网站的果皮网,目前已经在接受全国订单;尝试过很多产品代理的马可,是众多代理们心目中的领军人物;一-MD(迷你光盘)的代理开始有了自己的专柜或公司。做得不错的学生代理大都可以负担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有的人甚至“可以买房买车”。
与代理商品不同.选择创办公司的学生大部分是将此当作事业的起点,即使毕业了也会继续经营下去。由于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更大的投入,承担更大的责任,因此选择创办公司的大学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由于受到精力的限制,他们大多选择了休学创业。他们中有的是从每年一度的“全国创业者大赛”中脱颖而出,进而借助高校科技园的融资、辅导和营销等服务休学创业;有的是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创办交易平台或销售网站,从代理品牌做到产占矗开发;还有的是利用专业优势,从导师或某一行业获得支持,创办高科技企业.像被评为中国电子政务rr(信息技术)百强企业的清华大学姜晓丹创办的“慧点科技”、山东医药大学陈世坤创办的“智网科技”、中国农业大学廖峰创办的“伟嘉生物”都是其中的饺佼者。
一些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告诉记者,赚钱并不是他们的惟一目的。能够认识许多朋友.增长交际和销售能力,更深入了解产品和市场都是非常宝贵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一份创业经历在面临就业时,常常会成为非常令人瞩目的资本。今年一位北大毕业生在应聘时.他的创业经历就引起了一家著名跨国公司的注意,从而使他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有成功也有失败
创业也同时意味着风险,有成功就会有失败。
北京大学著名的电脑代理组织——“青果”的负责人是一位在读研究生。他对记者说,在两年的创业过程中,“真的很难很难”,很多次都到了几乎要放弃的地步。有时内部成员之间会有意见分歧.经营理念的激烈碰撞甚至导致创业伙伴的退出。也有时,他们困扰于经营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难以在繁重的学业和琐碎的业务之问找到平衡。刚起步时,他们没有时间看书上自习.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全部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青果”’。然而,他还是坚持住了,“还是舍不得,只好一样样地解决问题”。
学生创业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很合适。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委屈和犹豫之后,最终选择了退出。一个曾做过几家公司产品代理的北大女孩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感觉很累。拿货的时候我总是提着一大堆东西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然后就是心理压力太大。有时候在图书馆看书看得好好的,忽然想起和谁约了时间或是发现自己马上就要迟到.脚心一下就凉了……”
对于学生创业.不少老师和学生给予了肯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认为,创业和学业并不是对立的。学校里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总是相对滞后,学生的创业行为正好缓解了这种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创业行为很值得提倡。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冯海涛同学说:“大部分创业都是出于勤工俭学目的.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又能学到东西.应当支持。”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会主席苏国英说,她之所以有勇气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代理的经历.而且真的认识了很多朋友”。
也有一些师生对大学生创业表示了某种担忧。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侯玉波副教授表示,18~25岁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主要时期,外界环境会起到重要作用。他说:“我觉得学生经商现象折射出的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虽然一定的实践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学校需要在主次安排上加以引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I级小蒋则感叹:"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在我身边谈钱,我不相信这些同学还能静下心来读好书。对此我感到很悲哀。”
学生创业仍需引导
在走访了一些学生、老师和相关专家之后.记者发现大部分人对于目前出现的学生创业热还是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认为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其健康地发展。
首先.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引导。侯玉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完整的人格,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创业。学校最好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机会.例如在很多理科和工科院系中,学生在实验室有很多接触到项目的机会,可以把创业和学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应鼓励学生理性选择,避免“跟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田玲教授指出,学生无论从事何种创业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必须是:这是他理性选择的适合自己兴趣、特长或专业的活动。不能一时头脑发热.缺少对自我的清醒认识,“拼命地追逐大多数”。
第三.要遵纪守法,不能为了营利而违反法律。北京大学团委实践部的老师表示.学生的创业活动不能影响学习,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这是两条“底线”。像买卖假货、盗版、非法传销之类.都应该坚决禁止,不能让创业活动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