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型题: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主要取决于分子结构中的
A.甲基
B.色原酮
C.羟基的数目
D.羟基的位置
E.交叉共轭体系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所呈颜色主要与分子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助色团(-OH、-OCH等)的种类、数目以及取代位置对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2.急性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以下不正确的是
A.感觉异常
B.代谢性酸中毒
C.心肌传导性升高
D.反常性碱性尿
E.心肌自律性下降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严重的高血钾兴奋性反而下降);传导性下降;自律性下降,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随血钾逐步升高亦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
3.关于高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以下不正确的是
A.口渴
B.细胞内液减少
C.细胞外液容量增加
D.尿比重增加
E.尿少
正确答案:C 解题思路:高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高于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高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ADH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由于细胞外液高渗,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
4.关于非特异性免疫,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不参与
B.与正常菌群无关
C.溶血素参与
D.有种属特异性
E.有特定作用对象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种系发育过程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特定病原体,可以遗传,故又称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正常体液和组织中的免疫分子等组成。
5.不耐酶不耐酸的青霉素是
A.苯唑西林
B.青霉素V
C.氨苄西林
D.青霉素G
E.克拉维酸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青霉素G在强酸作用下降解为青霉酸和青霉醛酸,后者再降解为青霉醛和放出CO;在某些酶(如β-内酰胺酶)作用下生成青霉酸,加热后失去CO生成青霉噻唑酸,遇HgCl进一步分解成青霉醛和青霉胺。
二、B型题:是一组试题(2至4个)公用一组A、B、C、D、E五个备选。选项在前,题干在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选项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用,也可不被选用。考生只需为每一道题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6-9题共用备选答案)
A.既耐酸又耐酶的青霉素
B.耐酸青霉素
C.广谱青霉素
D.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
E.β-内酰胺酶抑制药
答案 A B C D E 6.青霉素V是
答案 A B C D E 7.氨苄西林是
答案 A B C D E 8.苯唑西林是
答案 A B C D E 9.克拉维酸是
正确答案:6.B,7.C,8.A,9.E 解题思路:1.青霉素V由于结构中6位侧链的Q碳上含有吸电性取代基,因此耐酸可以口服。
2.氨苄西林由于在酰胺侧链α位上引入极性亲水性-NH,可以扩大抗菌谱,成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口服广谱抗生素。
3.在分子中适当部位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可得到耐酶抗生素。苯唑西林是第一个耐酸耐酶青霉素,口服、注射均可。
4.克拉维酸是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药,本身抗菌活性弱,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协同增效。
(10-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分离黄酮类混合物
B.除去中药水煎剂中的大分子
C.分离纯化酸水提取液中的生物碱
D.分离酸性不同蒽醌类苷元
E.分离后生物碱的纯度检查
答案 A B C D E 10.聚酰胺吸附层析法可用于
答案 A B C D E 11.氧化铝薄层层析法可用于
答案 A B C D E 12.pH梯度萃取法可用于
答案 A B C D E 13.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法可用于
答案 A B C D E 14.超滤法可用于
正确答案:10.A,11.E,12.D,13.C,14.B 解题思路:1.聚酰胺对各种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苷和游离黄酮)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分离机制一般认为是"氢键吸附",即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其酰胺羰基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的。
2.氧化铝的吸附性能强,其本身显弱碱性,不经处理便可用于分离和检识生物碱。
3.酸性不同可与强度不同的碱反应,即利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
4.生物碱盐在水中可解离出生物碱阳离子,能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离子交换反应,被交换到树脂上。
5.超滤法是利用因分子大小不同引起的扩散速度的差别来进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