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26 共2页
六、试题难易不均,稳定性差
中国精算师考试2002年度《数学II》的考题在概率论部分略偏容易,而统计部分则偏难。同年度的《风险理论》试题随机数学部分简单呆板而其余部分则较灵活。其实单纯的难与单纯的简单都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很多考生都认为北美的Course1很“简单”。这里的“简单”就是解答每道题运用的理论并不深奥,北美的考试并不考察高深的数学知识,而是重应用并且显得灵活多变。我们的考题缺乏的就是与实际的结合,干巴巴的运用数学技巧。北美的试题似乎每道题的难度都很适度,且经过精心设计,这样他们就会把每个考生置于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之中,无论数学知识多么高深,如果不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则优势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考中国试题的考生的成绩直方图光滑后的曲线可能是偏态的(如图一),而考北美试题的考生成绩曲线可能是双峰的(如图二)。假设都以75分作为分界点的A点和B点作为比较的话,图二选择的效果就会更清晰一些,而图一选择的效率就比较模糊,大量75分的考生靠运气才能通过A点。
七、缺乏数学建模意识和建模导向
笔者是一位教学工作者,看到北美的试题时,首先联想到的便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这也使自己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用。模型化教学是把数学从理想王国通向现实的桥梁,北美的试题几乎每一道题都是一个模型。由此可联想到美国的教育模式以及美国这个年轻国家的生命力,而我们国家每年毕业这么多的硕士、博士不知都干什么去了。我国精算师考试中同样不乏高分者,但他们取得的成绩与工作业绩是正相关的吗?
《寿险精算数学》里有上百个模型,《风险理论》也是由几个模型构成,生命表本身就是一个在寿险精算学里非常基础的模型,利息理论也由众多的模型构成,经济学里的模型更是越来越时髦,非寿险里急切需要建立描述各类风险的模型等等,数学模型几乎是精算的灵魂,也许这种说法夸张了一些。
笔者对于有关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1)完善纲,系统地指定参考书
首先应选一套初级课程与后续课程相互连续的参考书,可以以工科或理科为基础选取一个系列。以工科为基础和以理科为基础的参考书各有千秋,工科学生应用能力较强,可以从事实务较强的工作;以理科为基础的考生逻辑推理会更胜一筹,从事新产品开发理论论证可能会有优势。但无论选择哪个系列,都应强调知识的连续性,微积分或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或高等代数、概率论(包括随机过程)、数理统计(包括回归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部分)等要保持一致性。
另外,纲应根据指定的参考书逐章逐节的予以详述,每章每节应掌握哪些内容,致占的分数比例是多少,都应该让考生清楚,这就相当于定下了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的基调。
(2)成立专职的命题研究小组
成立专职的命题组,能解决试题与样题的相似性问题。现在的命题人员都身兼数职,工作相当繁忙,科研任务紧张,虽然作为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命题人员责任重大,但由于时间紧张,可能会力不从心,结果出现了2003年度《数学II》试题与样题相似率甚高的状况。另外由于是兼职,命题人员的责任感也难以保证,假如出现差错,则难以处罚。
成立专职的命题研究小组,可令试题各方面都更加科学合理,譬如题目中的措词、难度设计、考核目的和试题对教学复习的引导等都会有巨大的改进。因为命题者是专职的,所以命题人员有义务、有责任使我国的命题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重视数学建模与随机模拟
由于经济因素的复杂性,精算假设也会日益复杂,得到精确解析解的模型也越来越不可能,在这种背景下,随机模拟也就有了用武之地。2003年度试题没有一道有关随机模拟的,而以往的试题对随机模拟方面知识的考查仅仅是记忆性的,没有一道题是设计一个模拟系统来解决与实际背景有关问题的,我们应该参考一下SOA等国际考试设计,加强数学建模、尤其是随机建模方面的要求。
(4)加强经济学理论素养,强化实务
精算师证书是实务性的职业资格证书,保险产品的定价、准备金的评估、再保险安排、红利的分发等重要经济指标的核算无不与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相联系,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的利润实现近期发展计划及长远发展规划。
2003年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综合经济基础》命题比以往试题更科学合理,但仍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试题结构不尽合理,选择题多达55题,问答题只有5题,且没有分析解答题。这个试卷结构反映出我们不够注重经济理论素养的考查,反而注重知识点的累积。笔者认为学习经济学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那就是从众多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中找出影响经济走势的主要变量,并且研究这些变量是如何起作用的,作用程度如何,从而为自己的微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经济学素养的重要思维方法,可以从考卷上去掉单纯记忆性的考题,那些分析题甚至无标准答案的分析题都可以搬到试卷上来,了解一下精算考生百花齐放的思维有什么不好呢?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加清楚经济学诞生的目的,让考生明白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决不是为能够自圆其说而诞生的,从而改变经济学的学习理念。学以致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唯书、不教条,必要的时候甚至可否决凯恩斯、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大师的理论。
还有一个命题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是,参加中国精算师考试的考生大部分于理工科,这些考生往往缺乏经济类考生对经济学知识的长期积淀,对经济学的认识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适得其反的是理工类考生反而会认为经济学简单,这正是精算实务的大忌。基础经济学简化的模型用到的数学的确简单,但并不能说明博大精深的经济学简单。精算实务决不是精算师考试,失败了可以再来,实务中的一次失败可能会导致公司的倒闭,甚而至于会震动整个金融业而波及社会稳定。也许在精算师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甚至有幸成为公司的一名签字精算师,但如果还没有忘记中国保险业不久前巨额的利差损,那么应该意识到精算师时时刻刻都如履薄冰,这个经营风险的行业的确是风险无处不在。基于此,命题者应加强理工科学生对经济学的全面认识,而不是考过一门课就万事大吉。当然,保险公司的人事部也决不会让一个对职业缺乏足够认识的轻率考生进入到实务中来的。
(5)合理设置精算科目,拓展精算从业人员职业面
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北美精算师考试改革之后,英国精算协会也在酝酿着改革自己的精算师考试制度,拟在2005年推出新的教育与考试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务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推出不久的精算师考试体系又将如何呢?我国的精算师考试虽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至今仍还属于新生事物。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保险产品消费也日趋增多,国际上的金融集团及保险公司不断涌入,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成为保险大国。那么,我国的精算师考试体系符合即将成为的保险大国这个身份吗?笔者认为不尽然,看来不久将面临改革问题,但是,缺乏稳定性的考试制度同样会给精算界造成负面影响。
从中国准精算师考试科目看,现行框架的要求似乎低了一些,包括进入考证的基础要求,比如《数学I》完全可以不考,只考《数学II》即可反映考生的数学基础。还有交流技能的测试,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能够使我们中国的精算人员都具备较强的交流能力关系到精算职业在我国保险业的地位。
对比英、美、澳等国家的精算考试改革方案,我们的现行考试设计已到了改革的时候。
(6)结论
本文在参考国外精算考试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精算课程教学经验和参加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的切身体会,对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命题状况提出几点意见。对完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但笔者深知自己的基础不够,见识不广,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指正。
精算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