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十一:其他国家应急经验
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台风、地震是家常便饭,雪灾基本上是年年都有,但关于任何一种灾难的信息都能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找到,在此基础上修建避难场所、储备食品和水、健全应对各种灾难的政策措施,东京于1991年建立的防灾中心能承受与关东地震相同震级的地震,自备的发电装置也可以保证3天的正常电力,东京还与周边的13个城市建立了灾难互援机制;日本经常进行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演习,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备有救急包和防灾用品;日本非常注重和强调 “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自然灾害”;最重要的还有他们“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频发的灾难增强了日本人民的防灾抗灾意识,除了完善的应急制度和设施,他们还有心理上的应急准备。时刻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应急反应框架,2003年3月2日成立了国土安全部(DHS)。该机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对联邦机构最全面的一次改组。国土安全部整合吸纳了22个联邦机构,收编1.8万职员,将过去分散的联邦应急职能部门,包括FEMA、移民局、中情局及许多相关部门在内,统一于一个职能机构中。
分析:除了中国之外,美国、日本也是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相对于我国较多的洪涝、台风,以及破坏性极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美国以飓风、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为主,日本则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为主。在不断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对于灾害的预报监测、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对于国民“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教育以及相关法制法规的制定和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先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他们的教训同样也是需要我们吸取,比如美国在2003年规模断电事件、2005新奥尔良飓风中出现的问题。
专题综合分析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洪涝、旱灾、地震、雷电、台风、赤潮、冰雹、雪灾、寒潮霜冻、冻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高温、浓雾、酸雨等,每年都有发生。中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其中因灾死亡数千人,需转移安置300多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000多万公顷,成灾2000多万公顷,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进入2008年以来,中国广地区灾难性事件频频发生。1月,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浙江、湖南等20个省市不同程度受灾。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地震,截至7月8日,地震已造成69197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元。而就在汶川特地震发生的同时,中国南方也在忍受着巨的洪涝灾害。目前已造成农作物受灾3041千公顷,受灾人口5023万人,倒塌房屋19.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370亿元。
面对灾害,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发挥防灾减灾的科技优势,加快建立科学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机制。首先,着力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重点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沙尘暴、冰雹、雪、风、高温、霜冻、雷电、雾等气象灾害,以及洪涝、滑坡、泥石流、山洪、森林草场火灾等衍生和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其次,着力做好灾害影响和损失预评估,提出有效防灾抗灾方案,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前组织和部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第三,加对中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铁路公路沿线、输变电线路、主要战略经济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灾害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第四,加强科学规划和工程设计,充分考虑各种潜在风险。第五,各级政府应切实提高防范极端气象灾害的意识,增强应用预报预警信息及科技手段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
面对灾害,要依靠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加快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御极端气象灾害体系和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极端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快制定重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特别是制定防范低温雨雪冰冻、台风、暴雨、雾、风等极端气象灾害的国家应急预案。其次,完善应急预案的启动机制。在灾害尚未发生或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或未造成的损失之前,根据灾害预测评估,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或紧急响应。第三,建立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建设快速有效的气象服务系统和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及时制作和发布早期灾害性天气预警,科学制订和实施防灾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各类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级防灾减灾决策部门,实现气象服务覆盖千家万户。第四,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区域联防的防灾机制。第五,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防御重气象灾害中的职责和义务。
面对灾害,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灾备中心,建立国家应急机制。5年来,从应对非典、禽流感、台风、矿难,到雪灾、地震、洪涝的挑战,我国公共危机应急体系由创建到发展,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磨炼,在一次次教训总结中不断完善。2005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年末成立了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2006年以来,中国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围绕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了各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8月,全国人常委会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然而,目前依然存在着一个重问题,那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各部门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明晰,这给统筹协调、迅速反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省市各部门孤军奋战,缺乏有效联动、互援机制。此外,各级应急办普遍缺乏现场指挥、调度的权力和能力,资金投入较少,也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应急办的工作更加靠近值班室的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缺少统一指挥、跨行业调度、综合协调的功能;最后,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还不够强。
据了解,在中央层面与应急救灾直接相关的就有8个部门:国务院应急办、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水利部、林业部、农业部、民政部以及海洋局,这些部门在各地都有自成体系的应急救灾体系,但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缺少单一的应急指挥组织管理系统。
“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加快国家应急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避免部门职能交叉,使应急指挥机构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可喜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在汶川地震救灾告一段落后,立即启动了总结经验的工作,并着手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随着一次次灾害后的反思,中国在逐步向建立完善的国家突发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