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导的价值引领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为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呢?
每个社会的有序运行,都需要有明确的价值支撑与价值引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价值观是人生的航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物作出“好”、“坏”、“对”、“错”一类议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着一种价值判断,而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便是自己的价值观。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社会,之所以不再是个体,也不再是众多个体的简单组合,而成其为社会,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拥有将众多的个体凝聚起来、规范起来、动员起来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体系。而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则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更加重视、更加自觉。如新加坡甚至以国会法案形式确定本国的“共同价值观”,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其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网站收集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也更加明显。这些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对多样化价值观念的主导性、引领性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良莠杂陈的现象,需要予以高度警觉和有效规范、引导;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体现的价值观念更加猛烈地相互激荡,提出了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课题。可以说,面对多变的时代、多样的社会、多种的思想、多质的需求、多类的矛盾,只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更加鲜明地高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才能审一而定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从而不断夯实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以科学的理论指引航向
“160年来全球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揭示的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规律,所确立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然没有过时。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不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在“2008年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暨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与会的我国专家学者再次深情而坚定地阐发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而标志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的,便是它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也曾多次多方面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这些思潮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流行一时,但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教训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成为始终高擎的前进旗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且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遭到过许多来自不同方面的疑问和诘难。但是,历史的发展却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人类思想史上,至今还没有网站收集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作出科学的解释,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80多年来,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广场的“风展红旗如画”;从毛泽东思想引领下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到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迎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中国人民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无不展示着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无不印证着邓小平同志那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实践无止境,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面对新的使命,我们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紧密关注当今国际社会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吸引力、感召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让马克思主义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掌握,成为指导客观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
2008年的春节,中国人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祝福。远在38万公里之外月球轨道上运行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来自月球的《春节序曲》。”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随之悠然响起。
五千年来,中国人对月球祭之拜之,歌之咏之……
五十年来,中国人为“嫦娥”的一飞冲天埋首钻研、奋力攻关……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圆了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圆梦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为着理想而自强不息的探求。
理想是导航的罗盘,理想是不落的风帆。个人没有理想,便没有明确的方向,也不会有高昂的斗志;社会没有理想,便不知所进,变成一盘散沙。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饱受欺凌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重新走上复兴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永不泯灭的复兴梦想,以及对复兴之路日趋深刻而明确的认识与把握。一句话:她始终为美好的社会理想所感召、所引领。
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的客观现实,我们尤其需要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认可和接受、能集中各个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会理想,以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协调人们的步伐、鼓舞人们的斗志、凝聚人们的力量、感召全社会的人们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理想包含着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指明了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道路,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想向人们展示,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因而成为融先进性与广泛性于一体、可以感召和凝聚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理想。
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真诚夙愿,是所有炎黄子孙的不懈追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是人民的选择。包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以活生生的事实,充分展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题,我们就会迈出更加坚定有力、协调一致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