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宇宙的构成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而精(气)或由“道(无)”生,或由“太极”产生,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气)是运行不息,变化不止的,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此精气的概念及其生成本原,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其理论的形成,又与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中医学的生命理论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精气学说的基础上。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信息的载体和机体各部联系的中介。
1.对中医学精理论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液态精华物质。既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称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还包括精的衍生物如血、津液、髓等。先天之精藏寓于肾,成为肾精的主体部分;后天之精输送到脏腑中,称为脏腑之精。先天之精在后天之精的充养下合化为生殖之精,是形成胚胎,繁衍生命的根源;后天之精在先天之精所化之原动力的激发下,化气生神以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因此,中医学所说的精,是指实在的,有形的,常呈液态而藏寓于脏腑之中的精华物质。它是人之形体与精神的生成之源,生命繁衍之本,因而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的精理论,来源于古人对人类自身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验,是由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发展而来。古代哲学的精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的精学说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哲学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的精或精气是人的形体与精神的化生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的认识的产生,无疑在方法学上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形成根源“水地说”的出现,对中医学精学说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水即是精,水生万物对两性之精结合产生新的生命个体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古代哲学认为精气分阴阳,阴阳和则万物生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人体内之精分阴阳,阴精与阳精协调共济则形体康健、精神内守等理论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作为人体生命本原的精,本由父母的阴阳生殖之精相合而成,自然含有阴阳两种成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体内阴精与阳精匀平,其化生的阴气与阳气的运动和功能有序谐和,则人体康健,精神内守,因而对病邪的抵抗力强。即《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精是正气化生的物质基础,精不足则正气虚,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正气,应是由精所化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的,在体内运行不息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它的运动不息,发挥抗御病邪和促使机体康复的功能,而其自身,是流动的物质,是具有抗邪和康复功能的气,并非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也非“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
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在古代哲学的精学说的生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而古代哲学的精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中医学的精理论的建立,也有诸多的启示意义。但中医学的精理论,是关于人体之精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的理论,是关于人体生命的产生和维持的生命理论;而古代哲学的精学说,则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此气由精化生,是比精更为细微的且具有很强活动力的涵有巨大能量的物质,并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运行分布全身。气的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外的新陈代谢,激发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负载和传递着生命信息,激发和调节着脏腑的功能,从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停止,则标志着人体生命活动的终止。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虽源于古人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思维方法对人体各种显而易见但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如呼吸之气、体内散发的“热气”、体内上下流动之气的观察,体悟,抽象和纯化,但与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密切相关。
其一,中医学关于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的认识,与古代哲学关于气是运动不息的,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等思想对中医学的渗透有关。《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等的气的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促使中医学产生了“人气”能激发和调控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理论。这可以说是古代哲学中的“有形生于无形,有形化为无形”的气化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人体之气,既是这一气化过程的推动力和调控力,又是这一气化过程的中间产物。精化气,为有形化为无形;气生精,为无形化为有形。但中医学所说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化,比古代哲学更为具体,更为细致,更符合自然科学的认识。如气生精,一般不说气凝聚一起则变为精,而是说气的运动促进精的化生,即消耗了能量而获得了营养物质的产生。由于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推动了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产生了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而维系了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气是人体生命维系的根本。
其二,中医学的“气本一气”,人身诸气皆一身之气之划分的认识,无疑受了古代哲学“元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元气一元论”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说:一是将古代哲学的“元气一元论”完全“复制”到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的元气是人体自身的生成之原,是各脏腑组织器官以及精血津液的化生本原,此即所谓“气本一元说”。二是将“元气一元论”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类比人体内的各种气也有共同的化生之源,即一身之气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形成;人体内的各种气,都是一身之气的分化。此即所谓的“气本一气说”。前一种学说,显然混淆了中医学的元气与古代哲学的元气的概念,故不应被中医学所接受。后一种学说,较明确地划清了两种不同学科范畴的元气的概念,又合乎《内经》与《难经》之旨,故应提倡。
其三,古代哲学中的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之气升降交感,阴阳上下合和而生养万物的观点,对中医学气学理论中关于人气分阴阳,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维持人体生命进程的理论的产生,起了积极的影响。
由精化生并与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形成的一身之气,又名“人气”,根据其运动趋势和所起的作用,可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滋养、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阴阳二气的运动和功能有序谐和,平衡稳定,人体则健康无病。如《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气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认识,可能来源于古人在“导引”、“气功”锻炼中对自身之气上下运行的体悟,但无疑也与古代哲学的气学思想的渗透有关。古代医家运用类比思维,将人体比作一个小天地,认为人体内的气,与宇宙中的天地之气相同,也在人体内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宇宙中的天地之气的运动规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即阳降阴升,交感合和,协调有序。人气的运动规律也类同天地之气,在下之气升,在上之气降,即阴升阳降,以协调共济,畅达有序。如心火下降,肺气肃降,犹天气下降;肾水上济,肝气升发,犹地气上升。如此则维持了心肾水火协调共济,肺肝二气运行有度。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斡旋诸气于人体之中,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人体之气的运行协调有序,称为“气机调畅”,标志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稳定有序。
至于在上者为何能降,在下者为何能升,中医学也类比天地之气升降运动的机理,认为心肺虽在上属阳,但其气中含有阴性成分,故心火、肺阳能在其心阴、肺阴的作用下下行温肾或制约肝气之升;肾肝虽在下属阴,但其气中寓有阳性成分,故肾水、肝阴能在其肾阳、肝阳的鼓动下上升济心或制约肺气之降。脾虽属阴而以阳为事,喜燥而恶湿,故当升;胃虽属阳而以阴为用,喜润而恶燥,故应降。上下阴阳之气的升降机理存在于阴阳二气之本身:阴中寓阳故能升,阳中藏阴故能降,天人一理也。
其四,人体中的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的认识,无疑是受古代哲学中气是宇宙万物之联系中介思想的影响。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皆可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之内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之间的密切联系。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皆可以体内的无形之气为信息的载体来感应和传导。如内在脏腑精气的功能正常与否,其信息可以气为载体,以经络为通道反映于体表相应的部位,“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肺气通于鼻”,“肾气通于耳”。气为精化,色随气华,脏腑所藏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强弱常变,皆可通过气的介导而反映于面部、舌部等体表部位。脏腑之间的各种生命信息,还可以气为载体,以经脉或三焦为通道而相互传递,以维护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外部体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由气来负载以向内在的脏腑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的负载以传导于内脏而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古代哲学关于通过气的中介作用而使宇宙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的认识,渗透到中医学,对人体之气的负载传递生命信息的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种类比思维的方法。
古代哲学的气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的气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而中医学的有关人体之气的认识,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产生的土壤。但中医学的气学理论,是研究人体之中各种具体的气的概念、来源、结构、功能的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所研究的范围、对象不同,应注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