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领导小组组长郭晓勇接受采访
据统计,目前获得翻译资格证书的人员有2万人左右,获得翻译职称的初、中、高级人员约3.8万人,仅至2009年底,全国成立的各类翻译专业公司就有19520家,正在营业的约有1.5万家。那翻译行业的具体现状是怎样的?想从事翻译的高考生应该报考哪些专业?对于发展如此迅速的行业来讲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又面临着哪些挑战?今天中国网教育频道邀请到了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外文局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郭晓勇为您做精彩解答。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很高兴请到了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外文局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领导小组组长郭晓勇。欢迎郭局。
郭晓勇:谢谢。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首先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全国翻译资格考试目前的发展情况?
郭晓勇: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加强我国外语翻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水平和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翻译市场,加强对翻译行业的管理,使之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而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2003年3月,原国家人事部印发了《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暂行规定》(人发[2003]21号),同年8月,《二级、三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出台(国人厅发[2003]17号)。
文件规定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这标志着国家第31类职业资格考试――翻译职业资格考试评价制度的初步建立。2011年4月,《资深翻译和一级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评价办法(试行)》出台(人社部发[2011]51号,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至此,完善的翻译专业资格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在原人事部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2003年底,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翻译资格考试(CATTI),开始推出首次试点。翻译资格考试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的、面向全社会的,对参试人员口译或笔译方面双语互译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与认定。
至今,翻译资格考试已经推出的有英、法、日、俄、德、西班牙、阿拉伯7个语种的二、三级口笔译以及英语同声传译共29种考试。2012年上半年,还将推出英语一级翻译资格考试。
到2011年底,参加考试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9万,通过考试人数预计将达到2万2千人左右。
中国网:好的,那目前我国有5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和其他系列的职业考试,相比来说,有怎样的特点?
郭晓勇:全国翻译资格考试是我国建立的第31项职业资格考试,现在已经有50多项了。与其他系列的职业资格考试相比,翻译资格考试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面向社会,打破资历。就是打破了学历、资历、职业的要求,允许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所有人员,根据个人水平报考相应的翻译资格,体现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选拔原则,扩大了选人视野,受到社会的热情赞扬和欢迎。
二是重视实践,突出能力。在中国外文局组织的各语种考试专家委员会的努力下,以能力标准为核心的翻译资格标准初步建立,鲜明的能力标准是选拔翻译人才的“硬杠杆”,在加强翻译人才能力建设中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三是衔接职称,重视资格。对翻译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法进行了改革,确立了科学化、社会化的资格评价方式。取得各级别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并符合翻译专业职务任职条件的人员,用人单位可根据需要聘任相应职务,此办法强化了单位用人上的自主权,符合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将分语种、分级别逐步推开,随着考试逐步推向全国,旧有的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是衔接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了翻译协会在翻译人才培训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了行业协会在自律性发展上的积极作用。2005年,中国翻译协会出台了《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管理暂行办法》,对个人会员入会条件进行规范。2006年,中国译协新推出了个人会员制,使获得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三级以上翻译资格(水平)证书的公民可以直接申请成为中国翻译协会的个人会员。
获得一级以上证书,可以成为专家会员。中国翻译协会受中国外文局委托还具体负责对通过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获得证书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证书登记。上述工作,已成为对我国翻译专业人员实行规范化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衔接教育,引导教学。翻译考试证书实现了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接轨,起到了引导翻译教学的作用。2008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研究决定,正式向全国印发《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规定:在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凭学校开具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证明”,在报考二级口、笔译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时,免试综合能力科目,只参加实务科目考试。
这标志着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正式实现有效衔接,翻译硕士学位教育将与职称制度及行业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学位”标准。我们相信,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教学的作用。
六是面向海外,对外开放。人才评价服务对外开放,面向海内外。由于翻译行业具有对外交流的特殊性,翻译资格考试的报考对象不仅包括中国公民,还包括在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员。有关数据显示,每年都有来自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外籍人员报名参加翻译资格考试。翻译考试的成功,也在港台地区及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程度的关注。
中国网:好,我们知道在高考中,外语一直是比较热门的专业,能否请郭局长联系一下翻译就业和整个翻译行业的现状,在专业选择方面,对有志从事翻译工作的高考考生提供一些建议?
郭晓勇: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谈。
(1)关于翻译行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间交往的活动越来越多,为翻译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翻译企业和公司不断涌现,翻译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为翻译人才创造了发挥作用的舞台。
全国翻译企业和翻译人员数量的精确数据很难统计,因为,虽然我们能够准确知道获得翻译资格证书的人员,目前这个数据是2万人次左右,获得翻译职称的初、中、高级人员根据权威部门统计,约3.8万人。
但是社会上,没有获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翻译系列职称的翻译从业人员可能更多,这包括一些本身从事翻译工作,但是职称并不是翻译的人员,比如新闻记者、外交人员、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以及部分国企从事外事工作的翻译人员等等。目前最新的数据是2009年底,全国成立的各类翻译专业公司,有19520家,正在营业的约1.5万家。
伴随着翻译企业的快速发展,翻译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翻译市场甚至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有的企业注册了翻译企业,但是没有比较好的翻译人员。翻译公司的人员素质高低不同,人工成本、翻译质量自然也都不一样。
一个翻译公司有几个高级职称的,他们的成本肯定要高一些,对客户的收费要高一些,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译文;相反,低水平的翻译人员,翻译的收费肯定要低得多,翻译质量也会差很多。由于客户一味追求低价,一些翻译公司便很少考虑翻译服务质量,进行恶性竞争。
中国外文局主管的中国翻译协会,作为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全国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自愿结成的学术性、行业性非营利组织,在规范翻译市场,促进翻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了翻译服务委员会,采取措施,规范行业管理,这样以来,第一,可以维护翻译行业的声誉,第二,可以保证翻译的质量,第三,也尊重翻译人员的劳动成果。
由于我们对翻译市场的准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专门的翻译法规,不能像别的行业,如会计行业,会计行业有《审计法》、《会计法》,司法行业有《律师法》等等,都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成立律师事务所应该有多少比例的人员具备律师资质、成立会计师事务所要有多少比例的人员具有会计证书。
现阶段,我国对于翻译公司的注册要求中,还没有具体的人员资质规定,任何人,只要符合申办企业的程序,都可以注册一个翻译公司。这种管理现状使得在翻译公司工作的翻译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翻译资格考试是翻译人才的评价体系,对规范我国的翻译市场,应该说起到了积极引领的作用。翻译资格考试工作的大力推进,能够使得更多的翻译从业人员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为翻译市场、翻译企业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2)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高考的学生,提供的建议
尽管这些年,由于大学扩招及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但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翻译人才还是非常紧缺的,尤其是同声传译和小语种翻译人员,更一直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高考学生而言,首先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应选择报考翻译本科专业。2006年,教育部批准在三家高等院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培养翻译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9月,共有31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单从翻译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与传统的英语专业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增加了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的学分比例,但同时也削弱了基础课的权重。
两个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究竟会有多大差别以及各自优势如何,有人认为很难预料。但我认为,翻译专业更具有市场的认可度。因为合格的翻译,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的,译者不仅具备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娴熟的处理技巧,还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要想成为高层次、实践型的翻译人才,我建议大学毕业后,还要就读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应会更加细化。相信翻译本科专业以及MTI专业,会真正为培养优秀译员、繁荣中国翻译事业做出贡献。经过上述专业、系统的学习,通过报名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口笔译考试,可以成为合格的翻译职业人员。
我所在的中国外文局,是中央所属事业单位,是承担党和国家书、刊、网络对外宣传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传播机构。下属20个机构,包括10家出版社、5家杂志社,以及中国网、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翻译资格考评中心等单位,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俄罗斯、埃及、墨西哥、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近20 个海外分支机构,形成了涵盖翻译、出版、印刷、发行、互联网和多媒体业务、理论研究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事业格局。
每年以40余种文字出版3000余种图书、编辑近30种期刊、运营30余家网站,书刊发行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受众遍及世界各地。很多翻译大家都曾经在外文局工作过,比如杨宪益、爱泼斯坦等,前面说的中国翻译协会也设在外文局。
局属各单位每年都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大量优秀外语人才,在每年的新员工招录中,我们都有一个优先录取的规定,凡是获得国家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的人员,可以优先录用。我局今年的这项工作已经启动,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外文局的官方网站,也欢迎大家的加入报名。
中国网:好,那其实外界常常对翻译行业有一个误解,就是只要学了外语就能做翻译,中国外文局作为翻译行业的主管单位,同时也是招聘翻译的主要用人单位,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翻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外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如果想从事翻译工作,在校期间,要注意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
郭晓勇:学了外语就能够做翻译,这的确是对翻译工作的一种误解。作为一个翻译,应该发挥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桥梁的作用,要能够做到双语互译,应具备广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清醒的头脑、扎实的作风和向上的精神,尤其是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保持良好心态。不管做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和语言打交道,语言是思维的体现。人们情绪高昂或低落都会通过说话的方式语调等流露出来,作为职业译员,就要在各种情绪下保持一种职业的严谨状态。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主要集中在做口译,其实做笔译同样也是,如果译员将自己与原文不相符的个人情绪流露在字里行间,那么译文的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二,有技巧地做好翻译的“传话筒”角色。不少人在开始翻译工作时,往往很难进入翻译状态。很多人在给别人做翻译时,经常忘了自己在做翻译,而是开始和要翻译的人对话起来。他不自觉地对另一方的谈话做出本能的反应,而忘记自己的“翻译”身份,工作应该是“传话”而不是“对话”。
在笔译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有的人可用双语写文章,却不能做翻译,将母语译成外语或将外语译成母语这种情况都存在,原因是他们通常在单语状态下“写作”而不是在双语环境中“翻译”。
第三,做好翻译,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立志要做翻译的同学,在大学就要逐渐培养自己的翻译意识,时刻记住自己是“翻译”。很多人总结过一个观点,认为翻译就是传话筒,基本原则就是“忠实”原则。不能篡改原意,这同时也是一名合格翻译的职业道德。在任何时候,翻译都不应忘记自己的身份,自己绝非讲话者或原作者,所听到的话或拿到的文件也并非自己的语言和作品。就其实质,翻译起着桥梁与沟通的作用。
因此,译员一切应以原话、原作为本,不得随个人的好恶而有所取舍、任意增减。有人凭着所听到的几个词或词组,就胡编乱造,看上去讲得很流利,但与原意却相去甚远,还有人甚至不懂装懂,连瞢带猜。这是有违职业道德的。
在翻译资格考试阅卷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翻译考试的口译实务考试,是考生听录音磁带上的原文进行翻译,将译文录到空白磁带上,由阅卷老师听译文录音进行判卷。老师发现,有的译文听起来相当流利,可和原文一对,整个是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无论是从事口译还是笔译翻译,双语互译的能力都很重要。很多学生,对于本国语言的学习不够,外译中,中文表达不够顺畅,语言枯燥,语法不正确,逻辑混乱的现象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做好翻译,学好母语和外语同等重要,双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都要熟练掌握。有种说法,一个人的外语水平通常是超不过本人的母语水平的。
中国网:好的,这个同样也是就业、择业的问题,我们知道郭局长同时也在担任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您发表了不少翻译作品,想请郭局长简单谈一下,以成长为一名高素养的专业翻译为目标,青年翻译怎样规划职业道路是比较合理的?
郭晓勇:这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职业规划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一个说法,主要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后,结合时代特色,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确定的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有效计划。每个人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
在当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人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助推器。有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道路上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作为当代青年,只有认真、合理地规划未来,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能不至于虚度光阴,才能利用有效的时间,认真学习专业本领,从而在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上畅通无阻,而不至于在人才济济的现代社会上无立锥之地。
青年翻译首先要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个清晰认识,这个内容我前面已经讲过了。其次,要了解自己将来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涉及到哪些类型的单位。翻译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外企、大型国有民营企业、非赢利组织(NGO)、研究所等机构从事笔译或口译工作。
很多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各国驻华机构等对于受过西方教育、素质高的翻译有大量的需求,收入也很丰厚;翻译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组织中从事贸易、跨文化沟通等工作。
同时,由于国内高校的翻译学专业迅猛发展,社会上还需要大量具有翻译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翻译教学工作,也需要一些人员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最后,确定要从事翻译工作后,就要从眼前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学习翻译理论,尽可能多地参与口笔译的翻译实践活动,这个很重要,因为翻译光有理论还远远不够,做好翻译,重在实践。
要成为高素养的职业翻译,除了上述提过的高等专业教育和丰富的翻译实践,还要着重了解翻译职业资格评价体系。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一定要参加翻译资格考试,这是成为社会认可的翻译从业人员的唯一途径。
翻译资格考试是翻译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参加这样的面向社会的考试,既能通过准备考试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通过了考试,在毕业时还能在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拿到翻译资格证书,这对于求职的学生或自由职业者来说,持有的证书也就成了谋求工作的权威证明和敲门金砖。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规划是规划,能否成为现实,还是要靠自己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提高。
中国网:好的,那我们来说一下留学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留学一直被看作是接受高质量教育,提升个人素养的一个特别有效的途径,在我国也形成了出国留学的热潮,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比如说留学生的心理问题、留学生归国就业难、留学低龄化等,能否请郭局长结合您的留学经历谈一下,您认为在哪个教育阶段留学是比较合适的?在外求学期间,留学生应该怎样利用周边的资源,真正成长为有竞争力的人才?
郭晓勇: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谈到留学的年龄阶段,我个人是不赞成低龄留学的。教育部曾经明确表示过不赞成中国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出国留学。我国的义务教育也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中国公民必须接受9年义务教育,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七岁到十五六岁之间,不具备较强的自我约制、自我管理能力,心智也未成熟。
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基本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留学基本是不支持、不赞成的。所以,我认为,留学最好是在上大学阶段,甚至在研究生阶段最好。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这个阶段留学,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力、学习能力都有增强,另外,对本国以及对象国文化等的了解也会更深刻,也更有利于学成回国工作,更为适应国内的就业环境。
留学首先要把语言关过了。国内的学生刚到国外,很多人口语不是非常流利,或者在国内自己学得不错,但没有太多真正和语言对象国人交流过,都会在刚到国外时不很适应,这时要多与外界接触,克服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障碍,首先解决“听”和“说”的问题。。
要想通过留学成为优秀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的是自立精神和自理能力。对真正想在国外学些知识的人来说,留学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要充分利用。在国外学习的自主性应该说会更强一些,不象在国内,硬性的监管或督促会更少一些,这就需要对自己进行更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国外很多学术方面的资源还是比较有优势的,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通过和自己的导师请教、接触等,了解所从事或学习的学科前沿知识,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在所学专业上深入下功夫。
学习中要敢于提问、多提问,要通过自身努力,使导师对你的研究能力、学术问题给予肯定。国外的老师都比较喜欢爱提问的学生,他们认为这样的学生才是会思考、有研究能力的学生,提问越多,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课程感兴趣,反过来,跟你交流的也就越多,教给你的知识也就越多,越会毫无保留,而你学到的、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就越多。
留学期间,还要多了解一些所在国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等,这对于我们留学人员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都是大有裨益的。另外,还要多和同学接触、交往,多交朋友,这样会学到许多书本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中国网:好,非常感谢郭局做客中国网教育频道。
背景资料:郭晓勇,高级记者。现任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外文局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197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1980年至1982年科威特大学留学;2001年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76年至2002年在新华社工作,历任新华社贝鲁特分社记者,新华社赴海湾前线报道组组长,新华社对外部阿文编辑室副主任、国内部经理室经理,《新华每日电讯》报总经理、副总编辑,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社长等职;2002年底调中国外文局工作。曾发表大量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代表作有:《扑不灭的反抗烈火》、《硝烟下的繁荣》、《历史性的时刻》、《征战硝烟――海湾战争采访纪实》、《从贝鲁特到哈尔滨》、《黑土龙腾跨世纪》、《梦蝶》等。主要翻译作品:小说《沙漠骑士安特尔》、《十三少年历险记》、诗集《字符与色彩》(合译);诗歌《再见吧,北京》、《人民有愿望》、《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