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端于美国次贷与次债市场的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切实强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的实力,显得愈发紧迫和重要。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正在从跨产品的市场信用危机向金融机构亏损、减记和破产的层面演变,并通过跨国金融投资渠道影响欧洲等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市场信心的崩溃或金融恐慌正在全球金融市场漫延。
这场扩散至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内部结构矛盾,是世界经济不平衡难以为继和自我修正的表现。危机的爆发,将对经济全球化的长期演变趋势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考虑到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和技术创新衰减等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发达国家步入长期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退潮,很可能成为后危机时代的趋势性特征。
中国经济的外向型性质,决定了我国在这一次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中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对欧美国家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一步将会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这种影响会在今年逐步显现并可能延续到2010年。
世界经济环境的恶化与内部总需求结构矛盾的加深,将使我国现阶段出现较为严重的制造考试,大网站收集业生产过剩和经济增长的衰减;而未来人口红利的消失或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的逆转,则否定了现行增长方式的未来可持续性。两者共同提出了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未来3-5年内,我国GDP增长速度下调2-3个百分点是完全正常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所必需的。同时,在2020年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如何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让居民实现未老先富。
采取扩张和结构性财政政策缓解冲击
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的挑战时期,面临着衰退、就业压力和产业结构失衡等多层次问题。这一现实情况要求我们所采取的缓解外来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必须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而不仅仅是刺激民间投资、启动政府投资。短期政策的重心,则应放在扩张和结构性的财政政策上,主要致力于刺激国内需求、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同时积极创造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可供采用的政策措施有:
1、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赋。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下调累进所得税上限,刺激消费;并以此吸引海外创业人才、企业家人才、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紧缺人才,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2、扩大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的投资。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在普及基础教育上所需要的学校、公共卫生设施和医院、环保设施和廉租房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大力改善政府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
3、通过免税、贴息贷款和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促进民间职业培训产业和各类技术学校的发展,促进劳动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
4、妥善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功能安置好失业人员和家庭的衣食住行;取消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的GDP增长、就业率等指标,代之以失业人员培训、再就业和社会稳定指标。
5、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创设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市场,允许省级政府在未来收入流量担保可清偿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债务融资。
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
未来5-10年里,我国面对的最为重大挑战和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为实现这一中长期目标,全面提升我国抵御外来金融和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必要采取以下重要战略举措:
1、加快利率、汇率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完成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以此促进银行业的竞争,并进而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化的弹性汇率制度的形成是避免外汇储备过度积累、调节国内产业结构、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实现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则要求人民币适度升值以消除其对均衡水平的过度偏离,同时需要加快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和发展。此外,政府应尽快放弃对生产要素价格的行政管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加快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的建设。首先需要逐步减少并最终取消注册资本金制度,放松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健全自由创业制度,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促进自主创业,并以自主创业促进就业,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自的生产性努力,在给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实现自身财富积累。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立法、司法和执法制度,提高地方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效保护私有产权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促进市场诚信原则的贯彻和遵守;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造财富的长期生产性投资领域,避免过度投机、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
3、在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升城市化能级。我国城市化进程还有待改进和加快,户籍制度的限制与城镇化定位所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低水平开发、低效率使用以及服务业发展受阻等负效应亟待消除。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加强特大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定位和分工网络体系的建设。
4、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组织和机构创新。首先,建议参照WTO的框架和制度安排成立地方政府间的国内贸易组织,以此来促进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规范;构建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平衡机制,重点协调解决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加强服务业的区域内分工和业务外包的发展;还应推进交通运输的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一规划与协调发展。通过对等互利的方式迅速消除市场壁垒,促进竞争性产业龙头企业的跨地区并购、过剩产能的消化吸收和制造业的产业整合和重组。其次,建议引入地方政府国有考,试大网站收集资产参股的地区间战略联盟经济体。建议以长三角港口和航运业整合为试点和突破口,地方政府可用港口资源入股成立长三角群港集团公司,促进华东和长江流域地区航运和物流业的一体化和现代化。
5、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步伐。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级政府地区经济的增长竞争所推动的。地方政府的竞争,促进了制度的创新和推广、社会基础设施的供给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地方政府竞争又导致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重复建设、资源透支性开发和使用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地方政府竞争驱动型增长,在环境、资源和市场约束下越来越失去了可持续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基本任务需要从经济增长单一目标转向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多重目标。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变革改进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
这里面,首先需要改革地方官员的政绩评价或考核体系。在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可引入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节能减排、不同行政区划间区域合作成效等指标;还可引入投资环境的企业家评估体系、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居民满意度测评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其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提升地方官员民众直选的范围和等级,在地方政府干部中树立起“对民众负责”的理念,从而督促他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多重目标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