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对此,10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有作者撰文并大声疾呼:应停止从应届大学生中招考国家公务员。
作者这一呼喊,大有真理在握的气势。当然,对此话题进行讨论,表达观点,是个人权利和自由。但若绝对化并要求大伙认同并都这么干,就很值得怀疑了,而且是关系到千万学子前途命运的择抉。有些话,咱不能不说出来。
这个文章中,作者握在手中的“真理”不过是“经验论”。简单点说,就是为人处事,经验很重要,没有某种经历,某些事是做不得的。而为了彰显经验的重要性,作者先以国家现任国家领导人为例,说明他们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是一步步干出来的。这个没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领导人,确实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这和个人选择有关,亦和所处的时代相联系。
但是否据此就要求今天没有基层经历的应届大学生,一定先到基层锻炼锻炼,做做“泥腿子”,长点底层见识,再来报考?或者说,应届生考公务员,还是要走走“上山下乡”的路子,以为将来更好的发展做下铺垫,从而有更大可能走上国家领导人的岗位?其实,以现任国家领导人来作为公务员最终极位置的参照,固然不错,但对千千万万应届学子来说,考公务员,或许只是一种就业方式的选择,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他们首先是为的一份工作,而即便考上之后,每个人的道路也各有不同,更多的则是可能是一生都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乏的可能就是经验。是经验构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如果一切唯经验马首是瞻,好多事情肯定做不了。事实上,在不同的语境中,经验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暧昧、可疑的概念,往往成为一个左右是非的借口。比如,这文章中说的“基层经验”,究竟该如何衡量、甄别?是否一定得下农村进车间?我看就未必。更多的时候,公众需要宽容,社会需要给我们年轻人更多的出口,而不是想当然地抬高门槛设置关卡。
经验当然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需要后天得来。而中学的哲学课本上,早已告诉我们,除了直考,试大网站收集接经验之外,还有间接经验。这是一个常识。正如一个开车的人,是否一定要弄清楚造车的流程?对于公务员来说,要求关注民生、贴近实际,没错,但却与有无直接经验无关。作为合格公民,应届生有考公务员的权利,是谁也不可抹杀的。这也是一个常识。
公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有无经验其实并非最根本的问题。因为即便有了经验,如果没有将心放在工作上,没有“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又有什么用?显然,经验不能包办一切。关键的,要有一颗为民众办实事的心。笔者一大学同学,也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毕业那年即考上公务员,先在镇里做文员,后到县里,三年不到已是团县委副书记。他一步一个脚印,自己走出来的。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考上公务员的应届生,同样可以做的很出色。
用“经验论”为说辞来终止应届生考公务员的权利,看似是对公务员队伍的爱护,是为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其实不然。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既是对应届生考试选择权的漠视,也欠缺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检视,换句话说,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和公务员制度设计、时代环境等相关的,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