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山西申论模拟试题:新农村建设(2)

发布时间:2016-08-25 共1页

  7. 近几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积极探索村企共建、互利双赢的发展思路。目前,七台河已经形成了企业支持农村发展,农村推助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各区县积极为村企联姻牵线搭桥。勃利县在全县广泛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突出在以企带村、互利协作、基地带动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力争在三年内达到“百企结百村”的目标。茄子河区本着“自愿共建、就近组织、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全区57个行政村与173家企业和煤矿完成了对接。

  在农业区域推进以企带村发展。勃利县大森林集团投资建设养殖小区,由养殖户承包经营,优先提供鸡雏、饲料和兽药,免费提供饲养技术和防病、防疫等售后服务。公司与养殖户签订收购保底价格。今年公司在农村新建养殖能力10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50个,解决农村人员就业600人,企业增收300万元。

  在工农交错区域推进村企协调发展。茄子河区57个行政村与173家企业全部进行了对接,村企确定共建项目50多个,有30多个项目正在落实。目前该区各村向企业提供符合规定废弃地200多亩,提供培训后的劳动力851人,优质农副产品3000多公斤,为企业解决供水、供电应急难题80多个。企业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中小学开展活动等,受益村屯60多个。

  在工业密集区域推进反哺发展。新兴区针对村域内小煤矿多、经济实力强的实际,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企业在发展 壮大的同时积极为村里兴办公益事业。区里投入1400万元进行通村公路建设,辖区煤矿等企业自愿出资327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

  在推进村企共建工作中,七台河市建立了五种合作共建类型。相依共建型:红胜村全力支持宝泰隆公司上甲醇和电厂三期项目,提供用地支持,协助企业解决纠纷35起。牵动共建型:七台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1户,这些企业通过订单与农村、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大豆、玉米、水稻、猪、禽、牛、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既解决了原字号农产品输出问题,又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帮建共建型:七煤集团煤气公司、新兴选煤厂、胜利煤矿联合捐助160万元修建桃山八道岗至红岩村2公里通村公路。吸纳共建型:茄子河区新兴村劳动力转移586人,其中85%都在周边的厂矿务工。吉伟煤焦有限公司一户企业解决了新兴村、中心河村的80%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公益共建型:七煤集团拿出50万元用于全胜村3公里水泥路建设,村民们将村内主街命名为“七煤路”。宝泰隆公司为红胜村及其贫困村民解决了7万元扶贫救灾款,资助贫困学生近万元,每年为红胜村贫困户提供煤泥66吨等。

  为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七台河市除强化组织引导,建立健全村企共建工作的推进机制、领导包保责任制和村企沟通协调机制外,该市还建立监督机制,市纪委、监察局派人全程参与,防止摊派、形式主义等问题发生。

  8.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应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认真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休闲难”等具体问题,把新农村建设这一党的好政策体现到一件件实事中,让人民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要想富,先修路。当前,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然是农村村级道路现状的真实写照,不仅群众心中有怨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抓住国家实施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契机,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补偿,调动基层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修建乡村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水泥路修到农民的家门口,切实解决“行路难”问题。

  水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在不少农村地区,群众“饮水难”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有的村只能靠天吃水,系缺水村;有的村只能人畜共饮一堰水、一池水;还有的村,由于长期饮用低质、超标、有污染的地下水,而导致地方病多发,严重侵扰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此,地方地位、政府必须把农村饮水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通过修建蓄水池,架设输水管道,让农民吃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切实让农民过去吃水靠肩挑、水质无保障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教育是兴国安邦之基。农村要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学生因各种原因而面临辍学。地方党委、政府要紧紧抓住中央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的历史机遇,把解决贫因生“上学难”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每位农村贫困生有学上、有书读,切实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

  近年来,“看病难”问题日益困扰着农村广大群众的生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屡发生,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制约因素。地方党委、政府要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入手,大力实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民群众家庭健康档案,让参合农民每年接受一次免费体检,切实做到“重大疾病早预防、早治疗”。进一步加强农村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培训合格乡村医生,使农民群众“小病治疗不出村,大病住院有补助”。

  大力弘扬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乡风文明”的动力之源。农民素质要提高,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形成,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指导。针对近年来农村出现的“黄、赌、毒”文化不断冲击和意欲占领农村文化市场的现象,地方党委、政府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工程项目建设之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真正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提供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场所。通过建设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农村文化中心户,开通远程教育网络、村级网吧等措施,多渠道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熟知天下事,使读书看报、上网学习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入新的阶段。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农业税减免。2005年新年伊始,江苏、重庆、河南、四川、山西、内蒙古、贵州、安徽、海南、广东、宁夏、福建相继宣布取消农业税。至此,中国已有1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剩下的12个省区中,湖北等7个粮食主产区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以上。2004年中国出台了在粮食主产区每年降低农业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中央财政安排51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贴粮食主产区减免农业税后地方财政的负担。

  10.在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粮仓”黑龙江省的农民收入近5年增长迅速。据黑龙江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2元,比2001年增长了55.8%。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种粮收入在农民收入中一直占有很大比例。近几年,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使粮食主产区和广大种粮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同时,近年来部分大宗粮食作物市场价格趋好,也使种粮农民从中受益。

  200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此后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保持增长。农民收入增长拉动了农村消费,促进了消费结构的提档升级。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0.6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了2%;农村恩格尔系数目前为35.3%,比2001年下降了7.4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明显增长,标志着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11.有无数只无形的手伸向农民索取: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口号下,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的负担也压在了农民的肩上;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正常运转出现困难;农村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形成严重的不和谐现象;农民税费负担过重,怨声载道,群访和越级上访此起彼伏,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造成社会安定的隐患;农村债务日积月累,形成巨大的债务包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三农”问题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旨在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引起农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造福亿万农民,一场号称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波澜壮阔的农村税费改革掀开序幕。

  黑龙江省的基本现状:按照国务院的部署,该省2000 年选择呼兰、甘南两县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2004年,作为国家确定的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省,该省以免征农业税为契机,以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为核心,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改革试点工作。2006年,国务院做出全国由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转入农村综合改革阶段,而全省从改革的范围、内容和性质看,早在2004年,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阶段。经过8年努力,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12.黑龙江省海伦市老促会近期就贫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对4个乡镇的13个贫困村进行了调研。总体情况:刚起步,初见效,进展慢,不平衡。

  刚起步。海伦市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全市农村都动起来了,搞得好的,已是旧貌换新颜。但这13个贫困村无论是总体规划的制定,还是基础建设的启动,乃至村容村貌的整治,都是刚刚起步。

  初见效。这些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多方支持,也已见到了初步效果。

  进展慢。由于受资金、条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这13个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工程的实施上,都很缓慢。

  不平衡。这13个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尽管都相对迟缓,但进展很不平衡,甚至有“死角”。一年多的时间,有的贫困村基本是没有行动,没有变化,没有发展。

  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宣传未到位。在一些贫困村,有近30%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什么,感到很茫然;有近30%的农民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很遥远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有近30%的农民则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整治环境、修修路、栽栽树罢了。村干部和群众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和严重,有的干脆“放挺”。贫困村的干部多数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缺乏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很难在建设中起“牵头”作用。上级相关帮建部门还未进入角色,扶持不力。据有的贫困村反映,新农村建设开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还从未见到帮建单位的“踪影”,也从未进行什么“对接”;有的帮建单位虽然派人来村里,也只是听听看看,发表点不着边际的空话,一走了之。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这些贫困村集体经济都十分脆弱,所调查过的13个村有一半是“空壳村”。几乎村村都有外债,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双录乡和东林乡的10个贫困村,村级负债1513.9万元,人均负债569元。根本无力搞公益事业建设。

  二是这些贫困村生产都不发达,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特贫层面较大,人均收入千元以下的人口仍占有一定比重,让农民投资搞建设,十分困难。

  三是这些贫困村距县城和小城镇较远,地缘优势不佳,资源匮乏,交通多数不便,信息不灵,属“穷乡僻壤”,自然条件和自身环境都比较差。

  四是这些贫困村大多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不完善、不配套。东林乡万胜村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加之年久失修,排灌渠道不畅或跑冒滴漏,一年水田渴水面积达900亩,占水田面积的80%,减产61万公斤,减收110万元,人均减收361元。

  五是这些贫困村农民的思想落后,科技、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下,要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需要有一个教育促进过程。

  六是有的基层党政领导尤其是帮建单位的领导尚有“嫌贫爱富”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常常只是注意“试点”村,有的为了突出“政绩”甚至把大量的钱物都投入到了试点村,而把贫困村晾到一边。

  13.“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符合我市实际,有利于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1月29日,河南省十届人大代表、周口市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邹传云,就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就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邹传云说,一要着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继续抓好五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规模开发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二要扶持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争取贷款贴息,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的国家、省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三要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开发机制,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民对其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劳。四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要全面实行并不断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县级报账制、工程监理制、责任追究制、工程管护制等六项制度,推进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迈进。五要抓好“三高”,落实“四个统一”。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要继续抓好“三高”,即抓好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检查评比,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项目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亮点”和“闪光点”。

  就搞好扶贫开发工作,邹传云说,一要以整村推进为载体,继续加强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二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乡村劳动者素质。三要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四要认真开展社会帮扶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贫困群体的氛围。五要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三、申论要求

  1.用15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分)

  2.请以某省农业生产部门负责人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3.对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有说服力。(50分)

百分百考试网 考试宝典

立即免费试用